感受之下的感受
2022-05-27
我覺得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自知之地」(place of knowing),那裡的我們知道很多問題的答案,但那些答案常常被朋友、家人、情人和社會的「噪音」淹沒,而我們因為太在意別人對我們的感受會產生什麼感受,所以漸漸離開了這塊「自知之地」。我們對感受的恐懼,似乎比感受本身更令我們恐懼。於是,我們開始忽視或扭曲自己的感受,免得自己得罪別人,也免得為心中揚起的情緒所苦。然而,這樣做可能使我們無法表達真正的需求和願望。感受裡有重要線索。我常對病人說:我們的感受就像羅盤,它們提供有用的資訊,讓我們看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雖然我們經常想壓抑或麻痺痛苦的情緒,但我們的人生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的答案,卻正是在這些情緒裡。情緒能引導我們注意需要注意的事物,抹煞情緒就像不用地圖開車。
練習「呈現問題」可能會勾起你的某些感受——你也許會想進一步探索它們,也可能會想起與過去、現在或未來有關的不愉快。請好好利用現在這個時機,仔細觀察心境的變化,看看是否還有別的課題該學。我們平時會以各種手段迴避自己的感受,用食物、酒精、甚至製造問題來讓自己分心。網路也是我們慣用的逃避方式,我有個同事還說網路是「最有效的短期非處方止痛藥」。有時我們不喜歡心裡湧現的感受,就把它們像燙手山芋一樣扔給別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的約翰就是這樣,他拚命想掩蓋他的悲傷和失落,於是用發火和惹火別人來取代這些痛苦的感受。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精通如何在感受上李代桃僵——用憤怒取代悲傷,用罪惡感取代快樂,用自我厭惡取代寂寞。
釐清自己的感受,並思索這些感受促使我們採取了哪些行動(或者反過來思索這些行動讓我們產生哪些感受),是十分重要的自我覺察工具。但我們會不知不覺用很多方法保護自己的感受,讓它們變得難以察覺。我常常看到病人把他們不願面對的感受推開,讓自己麻木。很多人以為麻木代表冷漠無感,但麻木其實不是沒有感受,而是被太多感受淹沒。你越懂得發掘埋藏在原始情緒(或麻木)深處的情緒,就越了解自己當下的感受,也越明瞭你的感受會如何影響你的行動。
舉例來說,憤怒是很多人都有的情緒。因為它向外發作,所以怪罪的對象是別人,發怒時還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可是憤怒只是表層情緒,我習慣把它想像成冰山的山巔。如果穿透表層情緒往更深處看,你會發現底下還有你沒意識到、或不願面對的感受,像恐懼、無助、嫉妒、寂寞、不安全感等等。如果你願意看得更深,設法了解這些底層情緒想告訴你什麼,你就能以更有益的方式運用你的憤怒,也不至於總是動不動就生氣,甚至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
不過,為了找出更深層的感受,你必須先看清表層發生了什麼。請回想一下麗塔的例子:在她的人生開始出現好事的時候(與鄰居共進晚餐,上網賣她的作品),她的表層情緒不是開心,而是恐懼,一種預期性的痛苦,用她的話來說是「事情一定會變糟」。這是麗塔長期以來的故事風格:她總是在等什麼事情出錯,所以即使遇上好的事情,她還是不信任快樂的感覺。在這層心境之下,她還有另一層情緒:她認為自己活該受苦,因為她犯了「罪」——毀掉孩子的人生、對第二任丈夫欠缺同情、沒有過好自己的人生等等。如果她想真正體驗快樂,並將自己目前的敘事帶到新的方向,她就必須認清並處理更底層的感受——羞愧。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所以我們先從小處著手,辨認你最常產生的幾種情緒,藉此聆聽它們對你現階段的故事透露了什麼。
本文節錄自行路出版<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心理師教你大膽修訂自己的人生故事!>
相關文章
你多久沒像個孩子一樣哭一樣笑?.
矛盾讓自信與快樂沒有空間呼吸
發現「內向孩子」的演說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