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內向孩子」的演說優勢





因為內向者注重深度甚於廣度,並且擅長傾聽,這類孩子可以在傾聽優勢的基礎上展開談話,了解到別人真正的興趣。 ——《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The Introverted Leader)


珍妮芙.凱威樂(Jennifer B. Kahnweiler)





被低估和誤解的沉默天才


網站上有人說自己童年的陰影之一,就是每次客人來都要被問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愛說話?」於是默默的被家裡人定義成「內向的孩子」。





「話少的孩子」並沒有做錯事


一位網友說起小時候的一些片段,說她參加大人們的聚會總是吵吵鬧鬧,好不容易等到要回家了,爸爸媽媽為了讓她表現得有禮貌,要她跟每一位大人都要說再見,於是大家滿臉笑意的看著沒幾歲大的她,站在門口跟大人們一個一個說再見:「爺爺再見,奶奶再見,姑姑再見,姑爹再見,叔叔再見,嬸嬸再見……」直到所有人被她再見完,才能離開。


大家都誇她有禮貌,可是當時,她煎熬得恨不得早一點說完,趕快拔腿就跑。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個內向的孩子像她一樣,被父母期望更外向一點,更活潑一點。


「你太內向了,要多出去跟不同的人接觸。」


「你要積極發言,老師才喜歡你。」


「你看你,從小就這麼內向,長大怎麼辦?」


這些聲音讓內向的孩子無所適從,他們不愛說話,不太喜歡展示自己,思考時間比較長,尤其是在崇尚影響力、自信和個性的社會中,他們總會感到壓力,感到被人忽視。內向真的是一件壞事嗎?當然不是。





換個角度,看見強大「溫柔力」


內向者領導力的思想領袖——珍妮芙.凱威樂,她在《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中提到:「內向不同於害羞。害羞是害怕和社交焦慮造成的。儘管二者有些類似的表現(比如說回避公眾演講)。內向是一種偏好,不應該被看成是個問題。」


其實,內向的孩子就像一個充電電池,他們的精力分配平穩,會自己不斷充電,補充精力。他們的精力來源於自身內部,比如坐下來獨自看書思考、玩玩具。外向的孩子則需要不斷從外部環境獲得能量,比如跟人交往、出去玩或者運動,他們需要四處活動才能保持精力充沛,就像太陽能電池板,只要有外面的陽光照耀就能充滿能量。





七○%的成功者是內向性格


凱威樂認為:內向的孩子其實藏著一股值得好好利用的力量,比如注重深度、清晰準確的表達、習慣孤獨等。


據調查顯示:成功人士中,內向者所占的比例大大高於性格外向者,世界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功者,其實多數是性格內向的人。所以,孩子的性格內向不應視為缺點,我們轉換角度,會發現內向性格裡暗藏著許多潛在的能量。


那些觀察入微,並能做出及時回饋的內向孩子往往令人難忘,如果從小加以鼓勵和肯定,一定可以更加發揮孩子的演說優勢。《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書中提到:「因為內向者注重深度甚於廣度,並且擅長傾聽,孩子們在這項傾聽優勢的基礎上,展開談話時更能了解到別人真正的興趣。」


並且,內向孩子們在平時溝通中,也更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說話的內容也能準確觸及對方的需要。這樣,孩子長大後更可能贏得尊敬和信任,他們可能不會人際關係八面玲瓏,但會擁有長久的深厚友誼。


慧慧老師的英語啟蒙班上,有一個四歲的小男孩Sam,眼睛彎彎的像條小魚,很可愛也很文靜。不像別的孩子下課後就上了發條似的瘋跑,他總是話語不多,自己安靜的玩玩走走。


有一次慧慧老師上課嗓子啞了,Sam 就一直盯著慧慧老師看,下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臺旁邊,把慧慧老師泡著膨大海的杯子遞給她,說:「老師,妳喝點水吧。」


慧慧老師鼻子一酸,趕忙說:「謝謝親愛的Sam。」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一個四歲孩子的觀察竟然如此仔細,內心又如此溫暖,讓慧慧老師無論相隔多少年想起來,心裡都是感激。





善於傾聽與觀察,一兩句話就能打動人心


內向的孩子觀察細緻,感情細膩,會從「對方的需要」上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愈來愈欣賞的,不再是在公開場合裡孩子表現得多麼活潑,才藝有多豐富;而更可貴的是在私下裡、細節中,那些表現得紳士懂禮、懂得付出的孩子。


內向的孩子不會大咧咧想說就說,會時而停頓,時而思考,時而沉默。「停頓」和「思考」正好也能幫助內向型孩子避免說錯話。在內心平靜時,內向型孩子能夠獲取更深刻的智慧,會慎重的選擇正確的措辭。


就像有句「雞湯」說的那樣:「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會閉嘴。」內向的孩子能夠對自己的話語更謹慎、敏感,更善於觀察,更能體諒別人的感受。這些性格優勢,使得他們更容易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因為喜歡傾訴的人很多,願意傾聽的人卻很少。





敏感、害羞、叛逆……負面缺點通通可以變強項


如何發揮內向孩子的優勢,以及對於焦慮、敏感、缺乏自信、個性叛逆的孩子,都是我們需要特別努力的方向,我們可以用「4P法」來引導這些類型的孩子:





第一:準備心態(Preparation


讓孩子無論是在公眾場合還是單獨溝通之前,都要先做好「準備工作」,形成習慣,這將有助於增強孩子應付各種狀況的信心。經常「帶著孩子社交」是不錯的做法,如果父母本身也有些內向,那就更要把社交活動納入家庭必做的待辦事項裡。


比如定期邀請朋友全家人一起吃飯或去旅遊,讓主動社交從「可做可不做」的事,變成每隔一、兩週「必須去做」的事,賦予它一些規律性和儀式感,讓它成為孩子的期待。


具體上該準備什麼呢? 一是準備提問。與別人溝通時,孩子可以問對方:「你去過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哪裡?」、「你生活中最喜歡的事是什麼?」在對公眾演說時,孩子也可以準備一些問題和大家互動。二是準備介紹自己。介紹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準備好自我介紹,孩子就會在溝通或演說時更自信的展現自己。





第二:展示自我(Presence


「展示」就是讓別人感受到孩子的存在。內向的孩子會運用優勢去觀察到別人的需求,然後做出相應的回饋,這不僅對孩子的社交有幫助,對孩子個人內在力量的建立也大有裨益。


如何展示呢? 第一是要懂得傾聽。內向的孩子很善於做到這一點,這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正如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說的:「如果你對別人感興趣,那麼你在兩個月內交到的朋友,就比你試圖讓別人對你感興趣,而花了兩年時間交到的朋友還要多。」


再來是讓孩子記住對方的姓名,最好也能夠讓別人記住孩子的姓名。能叫得出別人的名字,或是被別人叫出名字,這會讓孩子在社交場合愈來愈自信。內向的孩子很喜歡一對一聊天,這也會讓孩子遇到真正感興趣的人和事。


第三則是讓孩子對別人有幫助。這可讓孩子塑造自我價值感,比如:「我喜歡打籃球,上次在班級比賽的時候,我就進了五個球,班上的小朋友都喜歡和我一隊,如果你對籃球感興趣,我可以教你怎麼打。」


因為之前做過充分準備,所以在展示的時候就會自信滿滿,遊刃有餘。





第三:技巧推動(Push


這裡說的「推動」並不是強硬的推動,或急於達到某些目的,而是鼓勵孩子去做有挑戰性的事情。只有去面對挑戰,孩子真正的潛力才會被激發。


「推動」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比如把孩子的演說影片放到演說群組裡,孩子受到陌生人的鼓勵,會更有動力。


Mike 三歲半第一次演說打卡的時候,我就把他的影片放到群組裡,群組裡有位老師說:「歡迎Mike,感覺以後會是個講故事的高手。」我複述給Mike 聽,他一臉驚訝:「真的嗎?她真是個有趣的老師。」過一會兒,又補充道:「媽媽,下次我打卡的時候不吃東西了。」


當時他手裡握著一小片橘子,故事講到一半看到橘子,就順口吃了,我雖然覺得不合適,但是剛開始練習而已,還是以激發孩子對演說的興趣為主。聽到他主動這麼說,我瞬間感受到做母親的欣慰,覺得當一個媽媽真快樂。


當我們做一些小小的推動,就能感受到孩子內在成長的渴望。





第四:練習再練習(Practice


創造機會,不斷提高。讓孩子利用自己「善於享受孤獨」的能力,或是「積極想贏別人」的企圖心,去練習需要提高的技能,從孩子的「興趣喜好」出發,鼓勵孩子,陪伴孩子,這樣孩子終將有所成就。


在生活中多找機會給孩子鍛鍊,比如孩子在社區玩的時候,主動跟周圍的人聊天,練習自我介紹的技能。也可以一起出去露營野炊,創造大家互相認識的機會,介紹自己。不論孩子的個性特質如何,做這些事情,都要讓孩子提前做訓練和準備,當真正的機會到來的時候,孩子就能夠輕鬆應對。





本文節錄自方舟文化<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




相關文章


可以不轟轟烈烈,但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寫給大孩子的父母──給孩子恐懼還是希望?


網路才有朋友

下一篇
幸福人生的意義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