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創造高績效表現
2024-01-29
心態創造高績效表現
在我的生活中,我想不出有誰沒有壓力。以美國為例,每四名美國人中就有三人面臨壓力,而罪魁禍首之一是職場。無論壓力來自我們的老闆、我們的同事、我們自己的期望,還是僅僅來自工作的嚴格要求,壓力的成因往往是一樣的:我們有太多事情要做,事情處理不完。
我們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工作正逐漸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假期、週末、假期、早上的第一件事、晚上的最後一件事。二○二○年《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一篇關於工作壓力的文章指出:「辦公室曾經只是你每天一定會去工作的地方,現在工作把我們生活的所有場域都變成辦公室。」
工作曾經是一個任務,現在它是一種心態。更糟糕的是,我們花在那裡的時間愈來愈多,因為我們隨時抱持著要處理公事的心態。我們不能像我們祖父母以前那樣,可以輕鬆地收拾東西就離開辦公室,並把整天的工作拋在腦後。我們現在把工作打包回家,放在我們的床上和帶進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帶到孩子的足球比賽、家庭晚餐,以及與朋友外出的夜晚。
那些擁有大學學歷的職場人士「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比一九八○年代多了一○%」,而一九八○年代對當時的員工來說,絕非輕鬆的時期。這種工作型態對我們來說有害無益,而且這不僅僅出現在我們認為的高壓力工作,如急診室醫生和員警,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增加了。三分之二的美國員工因工作相關的壓力而出現睡眠問題,睡眠品質下滑又會加劇壓力累積,讓我們陷入惡性循環。
當然,職場只是我們的壓力來源之一。在二十一世紀,壓力似乎已經蔓延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現在口袋裡只要有一台能上網的智慧手機,就能夠了解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並能聯繫上我們曾經遇到的每一個人,誰會知道這樣可能會帶來壞處?
這些壓力都來自於人工創造出的便利,不是大自然的本意,最終導致我們的思想和身體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最近在《體驗生活》(Experience Lif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解釋說,「我們的生理構造,本來就不是為了一天花超過十小時來逃離掠食者而設計的,但我們現在卻是這樣生活。」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壓力,是源自於人類的祖先為了在大草原上生存下來,在面對掠食者時身體會產生壓力,以刺激大腦更快產生行動,躲避掠食者的追擊,而這種生理機制延續至今。
壓力是感覺,行動才能成為現實
現在,雖然不太可能遇到需要在草原上大逃亡的情況,但我們遭遇危機時,仍會感受到壓力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儘管生活中已經不再有那麼多對生命的直接威脅,但我們的大腦仍然表現地好像威脅無處不在。
「壓力被定義為,對環境變化或超事態超出個人能力所及,人體所做出的反應,」心理學家和作家梅蘭妮.格林伯格(Melanie Greenberg)寫道。這具話傳遞了很重要的觀念:壓力是一種反應,是世界強加給我們的感覺。注意我說的是「感覺」,那是因為這個世界實際上並沒有把壓力強加給我們,世界只是在自行旋轉而已。因此,壓力與你正在經歷的困難現實無關,而是與你對該現實的看法有關。
一旦我們接受了這一點,即壓力是一種反應,那麼我們的下一步就是接受明顯的另一面: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
這個想法很有力量。我過去常常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而感到壓力:塞在路上、在比賽或大型演講之前,和在籌備難搞的會談之前。我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很少感到自在,但我一直在努力降低我的壓力反應。我已經讓自己有效地管理這種反應,我不再被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所驅使,認為我無法處理即將發生的事情。我已經開發出掌控的方式。
我們無法關上感覺,但能有所選擇
在你的職場和生活中,每個人都期待你能成為最好的自己,而壓力是阻礙你前進的日常敵人,但是你用什麼來對抗它?好吧,也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你做了什麼來邀請它?
要知道,壓力是一種選擇。我知道你在想什麼:「這傢伙到底算哪根蔥啊?難道是我自己選擇在離開辦公室之前必須做五件事嗎?我的老闆現在要我做X,我太太叫我做Y,而我小孩求我做Z,你是這個意思嗎?」
相信我,壓力必須首先通過我們的大腦,而事件本身不是壓力,我們對事件的反應才是壓力。事件本身在本質上是中性的,它們不過是承擔了我們賦予它們的意義、感覺和情感。如果你從本節中沒有其他收穫,請記住這一點。你的想法是產生壓力的要素,壓力不會憑空出現。
在我的前一本作品中,我強調了一句我一直在努力遵守的話:「控制你能控制的」,無論是在籃球場上還是在辦公室裡。關鍵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態度,這才是你真正能做的事。你的一天將充斥著你無法控制的事情,但你的反應是百分之百你的選擇。你可能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處境或情況,事實上,我們能控制的狀況少之又少,但是你一定能控制自己的反應。選擇能賦予你力量、推動你前進的行動,改善你的處境。就這麼簡單,也那麼難。所以壓力來自我們的內心,有了這些知識和理解,我們就可以採取行動來對抗壓力。
本文經讀書共和國授權節錄自感電出版<奪標心態:戰勝壓力、克服停滯、打敗倦怠,MVP球星柯瑞、杜蘭特個人教練的高績效自我管理策略>
相關文章
經濟風暴下的壓力調適
用「祈禱」正向處理壓力,贏得致勝一球
正確認識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