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健全是一種社會制度
2023-12-25
佛洛伊德和榮格這兩位深度心理學大師認為,心智健全是個體心智的一個特點。他們的看法是,當一個人裡面的各種次人格(subpersonality)表現都恰當整合而平衡時,這個人就會適應良好。本我(id)是心靈裡的天生本能(取自德文,意思是「它」,代表人裡面的本性和其力量及陌生性);超我(superego)是社會秩序內化後的代表,有時具壓迫性;自我(ego)就是人格,被擠壓而碎裂在上述兩個必要的暴君之間。佛洛伊德正是最早將這三者的存在概念化的人,對他而言,這三者各有專門的功能。本我、自我和超我彼此互相作用,如同現代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部門。榮格雖深受佛洛伊德影響,卻用不同的方式解析心靈的複雜性,他認為個體的自我必須找到相對於陰影(人格中的黑暗面)、阿尼瑪(anima)或阿尼瑪斯(animus,人格中與性別相反因而經常被壓抑的面向),以及自我(理想可能性的內在生命)的正確位置。不過,榮格和佛洛伊德提出的次實體(subentities)雖然各有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存在於個人的內部,無論周遭環境如何。然而人類是典型的社會動物,在我們自己以外,有不少智慧和指引深嵌在社群世界中。當我們能夠依賴別人費盡苦心安插的記號和指標時,又何必靠著自己有限的資源來記住道路,或在新的活動範圍確定方位呢?佛洛伊德與榮格都高度關注獨立自主的個體心靈,卻太少注意到社群在維護個人心理健康上扮演的角色。
正因如此,每當我開始接新的臨床個案時,我會依循幾個主要取決於社群世界的層面,來評估他們的境況,像是個案本人的教育程度是否趕得上其智性能力或追求的目標?閒暇時間的運用是否有吸引力、有意義、有成效性?是否為將來規劃了堅實明確的計畫?本人(以及與其關係密切的人)是否毫無任何嚴重的健康或經濟問題?是否擁有好友和社交生活?是否擁有穩定又滿足的親密伴侶關係?是否擁有緊密又有功能的家庭關係?事業(或至少是一份工作)是否穩定又有充足收入,還可能成為滿足與機會的來源?上述問題的答案若有三個以上是否定的,我便會認為這名新個案在人際世界的嵌入不足,因而在心理上有陷入惡性循環的危險。每個人都存在於其他人之間,並非只是純粹單一個體的心智。一個人只要言行舉止至少維持在他人能接受的最低限度,就不必非得要整合得非常好。簡言之,我們會把心智健全的問題外包出去。人們保持心理健康不僅是因為心智完整健全,還因為身邊一直有人提醒該如何思考、行事及發言。
如果你開始偏離那條筆直的仄徑,開始有不當的舉止,大家會在你的過錯變得太大之前作出反應,以勸誘、嘲笑、輕敲、批評要你回歸正軌。他們會挑眉、微笑(或不笑)、注意(或不注意)。換言之,別人如果可以忍受你這個人的出現,他們就會不斷提醒你別亂來,也會持續請你好好表現,你要做的只是觀察、聆聽、適當回應這些信號,然後便可保有積極性,能夠維持正常,不會步上每況愈下的漫漫長路。這個理由就足以肯定你沉浸於他人世界中的價值,無論是好友、家人、仇家,儘管社群的互動經常帶來焦慮和挫折也一樣。
不過,人類如何發展出針對社會行為的普遍共識,來鞏固我們的心理穩定性?面對不斷迎面而來的複雜問題,這似乎是令人卻步的任務,甚至看來不可能達成。「我們要追求這樣還是那樣?」「比起那項工作的價值,這項工作的價值如何?」「誰的能力更強、更有創意、更自信堅定,因而該被讓予權威?」這類問題的答案多半是密集協商後制定的結果,這些口語及非口語上的協商規定了個體的行動、合作與競爭。我們視為有價值、值得注意的事物就變成社會契約的一部分,且分別針對順從與不順從,部分給予酬賞、部分施加懲罰,還有不斷指示加上提醒:「這很受看重,要仔細去看(察覺),不要看別的。要追求這個(向該目標採取行動),而非其他。」在很大程度上,順從那些指示和提醒就是心智健全,這也是每個人從生命早期就被要求的事。如果沒有社群世界的中介調解,我們就不可能整理自己的心神理智,只會被世界淹沒。
本文經讀書共和國授權節錄自大家出版<秩序之上:在不斷變動的世界找出隱藏邏輯(生存的另外十二條法則)>
相關文章
你喜歡或不喜歡某種氣味的原因
重新認識你自己
我知道我不能這樣下去.但我卻還在這裡打轉—心理學怎麼幫助人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