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砌成的《島讀臺灣》





寫這本書,起心動念有二。


最初源頭是「名人書房」節目的「走書房」單元,尋外景地踏查書店,本意在名人體驗分享之外附加閱讀空間介紹,藉特色書店吸引觀眾擴大對閱讀的想像。拍攝告一段落,播出也引起了些迴響,但心裡有那麼點意猶未盡,總覺得短片沒能把故事說全,何況,尚有許多名單在口袋裡,等著攤開述說。


    我是個知難行也難的人,動作之前往往思慮多時,做起事來也不太俐落,所幸身旁有群積極進取的夥伴,持續為我添柴加溫,四處蒐集材料明查暗訪,想來,我們應是集體患上了「書房」職業病,走到哪都要進書店瞧瞧,本書正是一群人花了兩三年時間「瞧」出來的產物。


書寫成冊畢竟是大工程,已經飽和的忙碌生活令人有心無力,直到2021年末節目邀請嚴長壽先生專訪,相隔十多年難得再見,認真溫故知新細讀嚴先生一系列著作,加以錄影現場深談交流,我因此更清楚了公益平臺基金會這些年在花東地區的作為,嚴先生以其深厚人文涵養結合數十年觀旅業經驗,集眾人之力串起「東海岸美麗的藝術鍊」,那麼,渺小的我,能否也盡點棉薄之力將近年走過的書房,串成臺灣知性的人文風景鍊呢?《島讀臺灣》概念於焉成形。


    心念一旦啟動,該來的緣分便磁吸而至,生命經驗已實證過好幾回了。幾乎在同一時間,我得知臺北又有一間書店即將誕生,並且它的前世今生揉雜了臺灣的商業歷史、文化發展與一個家族的故事,說來湊巧,其間核心人物原來是我尊敬且熟悉的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郭重興!事由說到底仍圍繞在閱讀之重要以及書店之必要,一直以來,每每提到「臺灣人不讀書」,郭社長總說是個假議題,他認為,該怎麼鼓勵大家閱讀、支持創作才是思考重點,對於我們的讀書與購書率遠低於鄰近的日本、韓國,郭社長直言這是「國安危機」,已經年過70的他念茲在茲,腦中盤旋「我能做什麼?」起而行,他竟認真實踐開起了書店。


    他的出版集團書系齊全,成長穩定,然而郭社長認為「書店才是真正跟讀者接觸的地方,要推廣閱讀,這是最積極的一步。」終生與出版為伍,但他更陶醉於書店的芬芳,書店能進入社區遍地開花「讓內容的香氣跑出來。」之於他,才是完整的文化藍圖。出版人理想本於胸懷社會,想不到,竟微妙地牽引出個人的家族記憶,當年臺北迪化街祖父的起家厝「郭怡美商行」復歸招租,情節宛如實境節目「我們回家吧」買回老家的感人橋段,儘管業主只租不售,緣份悄然而至仍教人心緒澎湃,郭社長毅然承租下來,帶著終生的出版志業,回到迪化街,在百年前祖父叱吒商場的根據地,以文化重啟「郭怡美」商號。


本文經讀書共和國授權節錄自方舟文化<島讀臺灣: 旅行時,到書店邂逅一本書!>




相關文章


學習情緒管理能力


匹配:在舒適區邊緣遊走


早起:不用鬧鐘,養成早起習慣

下一篇
一間書店的誕生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