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書店邂逅一本喜歡的書吧





    各位翻閱到這篇後記時,「郭怡美書店」應已萬事俱備開幕營運了,相信讀者到大稻埕走進這間豐美的書店,必能感受到歷史的趣味與知識交流之樂。在我心中,發掘更多、探索更深,是實體書店永遠必須存在的理由,我無意鼓吹任何一種購書方式,數位生活有其便捷利索,可支配預算也有其侷限,我自己便經常上網瀏覽書城下單選購,然而,我還是不時走逛書店,享受沉靜、發現驚喜,如同獨角獸計劃創辦人李惠貞所言「書店,讓我們與未知相遇。」走讀旅程,真的讓我意外遇見了許多曾經的未知。


    「郭怡美書店」準備開幕前,我在書堆之間觀察紀錄,每到一個書區,總忍不住有所談論,相信嗎?無論提到哪個系列、哪本書,都有至少一位忙碌上架中的店員轉身回應我,百年古厝裡臥虎藏龍,店員們各有擅長領域身懷絕技,我想,只有讀遍古今中外的店長威利方有能耐邀請到這些優秀文青合力打拼吧!


    從「一間書店」到「郭怡美書店」,只要湊近人文社科領域書區,威利總能提供綿延不盡的解說提點,指引我更多閱讀道路,花蓮「一本書店」的Miru和吳巍也是如此,涉獵既廣且深,若非他們引介,我也許至今都無緣走進《局部》接觸陳丹青的畫作與思想,萬沒料到,環島走讀竟能提升我這美術庸才的眼界,我在「童里繪本洋行」看到繪本不可思議的至高境界,敬佩小萩長期深耕圖文領域的投入用心,一生做好一件事,澎湖「沿菊書店」的一筆同為典範,鄉情未必只能訴諸愁緒,馬公街上「植隱冊室」的士恩走不同路數擁抱故鄉,兩位書店老闆各自以創意和熱情,點亮菊島的文化之光。


    以書店抒發在地情懷,臺灣本島亦所在多有,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勇敢接手「中央書局」,扛起重任為臺中人保留集體記憶;企業家回饋鄉里, Ben在新竹做出最佳示範,「或者」系列五感閱讀帶動新型態文化體驗;屏東「勝利星村」小而美的「小陽日栽書屋」依芸盡一己之力,保留當地眷舍,發散書香;同在「勝利星村」,作家郭漢辰夫婦為保留張曉風舊居「永勝五號」竭盡心力,一生為文學不悔;「七木人文空間」以生態教育為己任,眷村生活園區裡的書店因而更加多樣化。


    書店,確實可以很多元,長濱「書粥」和高雄「三餘書店」的實踐範圍都遠超過傳統認知當中的書店,開啟我新的想像視野;臺南「烏邦圖書店」與基隆「樂心書室」兩位年輕店長則讓我見識到新世代的閱讀方向;而桃園「晴耕雨讀小書院」及宜蘭「嶼伴書間」以書店建立教養基礎,將書本知識落實於日常,令我更加堅信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一間書店,無限可能,謝謝所有抽空與我分享書店人生的送書人們,書寫中整理資料重新回味這段走讀旅程,偶爾會自顧自在書房陷入沉思或捧腹大笑,這點必須特別向勞苦功高的好友尚彬、裕儀致謝,將訪談過程的聲音影像完整紀錄下來,不但有助書寫內容表達正確,同時《島讀臺灣》影片亦可補我文字敘述不足之處。當初心中構想得以落實成書,讀書共和國雪麗、孟庭居功厥偉,發揮強大企劃力提案「島讀臺灣:全臺獨立書店閱讀推廣計劃」,謝謝文化部體察企劃精神給予本案協助。採訪執行面,前置踏查、聯絡工作動員諸多「義工」好友智萍、文欣、小喵無償後援;搶時間的編輯作業勞煩淑雯總編、明月主編爆肝趕工,在此一併謝過。


    所有人的所有用心,都為傳達閱讀的美好,島內旅行正盛,安排景點時,不妨把書店列入其中,臺灣有許多美麗的人文景緻值得細細品味,與博學的店主們聊聊,邂逅那本當下正適合你的書吧!


本文經讀書共和國授權節錄自方舟文化<島讀臺灣: 旅行時,到書店邂逅一本書!>




相關文章


匹配:在舒適區邊緣遊走


學習情緒管理能力


楷模學習的重要

下一篇
童里繪本洋行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