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平等,付出也要感恩
2021-01-21
我們很難想像,好山好水、富裕美好的加拿大,怎麼可能有人連三餐溫飽都難以為繼。加拿大慈濟成立以後,我們就積極尋找可以回饋的項目。那年暑假,我回臺灣,我太太和一群師姊們四處詢問,找到了第一個幫助的對象:食物銀行(Vancouver Food Bank)。
不是窮人才來食物銀行
加拿大第一家食物銀行成立於一九八一年,地點在愛民頓(Edmonton),之後多倫多和溫哥華等城市相繼成立當地的食物銀行,至今全加拿大共有一千八百三十個食物銀行據點。目前加拿大華人密度最高的大溫哥華地區,共有七十五個食物銀行據點,每週為逾兩萬八千人提供援助,多數是兒童和年長者,每年所接收、購買和分發的食物高達四百二十萬磅。
有人難免質疑,食物銀行是否有被濫用之嫌,指責領取者「好手好腳不去工作,怎麼來領救濟?」經過社工解釋,我們才知道除了遊民,其實食物銀行也幫助了很多正面臨困難的人度過難關,有些人可能是失業、有些則是單親媽媽,這些突然遭遇生活困境的人,無法支應生活的必要開銷,所以排隊領取食物銀行的救濟品。
令人欣慰的是,許多人靠著食物銀行的及時援助度過難關,等找到工作、領了薪資,他們也記得回饋食物銀行一張支票,或奉獻時間來當志工,感念涓滴之恩。
增加新鮮蔬果
溫哥華食物銀行在溫哥華東區,一個月當中,除了有一週是街友的 Pay Day,政府會發給支票,其他週都有固定發放食物。每次發放我們都捐出加幣一千元,連續五年,這對溫哥華食物銀行無異是很大的助力。
雖然食物銀行的食品都來自捐獻,需要的人可以免費領取,但這裡的食品質量仍然必須獲得保證。這裡所收到的各類食物中,一旦發現有食品標籤貼錯、過期或外包裝開封、破損等,就不能發放,而會被運往垃圾場銷毀。
最初溫哥華食物銀行只提供乾糧和罐頭,沒有新鮮的蔬菜及水果,我們開始捐助後,就協商將這筆錢用於購買蔬果。此決定影響了後來溫哥華食物銀行的政策,開始有固定預算購買新鮮蔬果。而這個改變,對請領食物、需要救濟幫助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有次我們在食物銀行發放物資,一位跟著爸爸前來排隊的小男孩,才五、六歲的他相當活潑,因為沒耐心等待,脫隊跑來前面看看今天我們準備了什麼。當他發現其中有新鮮的青蘋果時,馬上開心的對著隊伍另一頭的爸爸大喊著:「Daddy, Daddy, apple, apple.(爸爸,這裡有蘋果!)」
興奮的小孩馬上引起志工們注意,師姊隨即拿起一顆青蘋果給他,原本又跑又跳的他,突然不好意思起來,直問:「我真的可以收下嗎?」在師姊熱切的招呼下,小孩怯生生的收下青蘋果,雙手捧在手心端看許久,也不急著回去找爸爸,就在師姊面前咬了一大口蘋果。
那既珍惜又迫不及待的表情,還有咬下蘋果時的開心滿足,都寫在他的笑臉上,讓在場志工們留下深刻印象。現場有位師姊,看著眼前的小男孩,因為一顆青蘋果就如此喜悅,不禁想到自己在家準備日本進口的蘋果給孩子吃,還要三催四請、愛吃不吃。這樣的強烈對比,讓在場的志工們更加感嘆,要教育孩子珍惜擁有。
本文節錄自發光體文化<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
相關文章
掘一口生命之井
疫情下的心理隨筆:COVID教會我們的事
活在當下,寫給最後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