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寫給最後的我們
2020-02-21
活在當下,寫給最後的我們
從事安寧緩和療護的工作,已經進入第十五個年頭,一直以尼采的兩句話做為挫折困難時的自我勉勵:「人要活得精彩,死得其時!」柯文哲市長在TED-Talk 生死的智慧演講時說過:「面對挫折打擊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仍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回顧台灣的安寧療護推動,由個人癌末擴展到非癌生命末期,由醫院病房到導入社區之中,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過程,提供一系列的生命關懷服務,逐漸發展到「慈悲關懷社區」。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可以善用本土大數據分析,預估國人的生命存活期,再提升國人的生命識能,結合各界資源,避免病人受苦,達到人人享有善終的理想。
提升全民死亡識能,減少憾事
「有品質的好活」,只靠醫界努力是不夠的,提升全民的「生命識能」才是成功的關鍵。一個人面對生命的態度稱為生命識能,包含了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與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可說是一種在生命歷程自始至終持續具備的能力,即個人在面對生死議題時所具有的人生智慧。
因為健保制度的發達,台灣人對於「自己的健康要自己負責」的健康識能其實不高,最近統計顯示,國人有近三成的健康識能不足,當健康識能不足時,會把保健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無法正確服藥、理解藥物標籤能力薄弱、流感預防接種率較低、癌症篩檢使用率低,連住院和急診率都相對提高,在未來確定走向超高齡社會的新時代中,面對死亡的態度也會模糊不清。在《病主法》施行之後,必須提升全民的死亡識能,讓善終須自己提早準備的觀念廣為周知,尤為要緊。
死亡識能的概念延伸自健康識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出版之《健康促進辭典》(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其中健康識能詞條寫道:「健康識能是一種認知和社交技能,個人為了要促進和維持自身或社群健康,去獲得、理解和使用與健康相關訊息的動機和能力。」一般民眾自我照護的能力,與健康識能的高低程度有關,健康識能不僅止是能閱讀衛教小手冊、生病時能替自己掛號,更強調能取得並且可以有效使用醫療資訊的能力。健康識能重視的是「賦能(Empowerment)」的概念,具有高度健康識能的人,會透過改變個人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等行動,來改善個人和社區健康。
死亡識能則為個人對於末期和瀕死照護相關資訊,獲取、理解及使用的知識和能力。死亡識能是一種對於生命終止做好相關計畫的know-how,需要相關經驗累積與建構。根據澳洲過往研究發現,居家瀕死病人的照顧者,會在照護病人的同時逐漸學習並累積照護的知識和技巧,一步步學習如何能照護病人在家往生。而這些照護經驗及死亡識能的累積,也會逐漸轉化成照護者未來再度面對臨終照護時的照護能量。
死亡識能可以更進一步延伸為──人們在陪伴及照顧瀕死者、學習生死議題的人生智慧。具有高度死亡識能的人,能夠將這些人生智慧付諸行動,實際提供臨終照護的能量。
對於全人醫療的深切期許
台灣預計在2025 年成為高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龐大高齡化人口,以及逐年攀升的慢性病與多重共病症之人口,各層級的政府單位和醫療相關單位正全力投入並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以因應沉重的照護負擔。推廣並支持「以病人為中心」及「整合型安寧療護」,做為整體醫療照護體系中的核心要素,可能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台北市聯醫黃勝堅總院長曾說:「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有預防病人受苦的責任。」因此減少病人的無益醫療,應是當代醫者要放在心中的行醫準則。筆者認為,理想的法律規範,要能拉近病人與家屬期待和醫療團隊能力之間的距離,並且對於預防受苦責無旁貸。
我們的醫療保健機構應逐步調整,朝向上述目標來推動,除了照顧病人需求之外,對於病人家屬及投身重症病患照護的臨床醫療人員,給予持續性的支持與關懷,避免其身心靈的疲乏與耗損,才能確保整個照顧環節的延續性,與提供最優質的醫療照護。
最近閱讀《讓日子多一點生命─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有一段話深得我心:「我們無法替生命多增添一些日子,卻可以替日子增添一些生命。」在自利利他的醫者使命感推動下,我們整合醫學的團隊會繼續在崗位上努力,讓台灣百姓都能好活與安老,成為圓滿人生的生命識能大國!
本文節錄自發光體文化<好活與安老>
相關文章
祝福轉動生命中的淤沙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失老伴難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