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大禧
2025-10-27

從街頭到線上,從傳統儀式到創新表現,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攜手在地居民、社頭、工藝師與設計師,共同策劃跨界慶典「大溪大禧」。這場融合設計、展覽與表演藝術的盛會,不僅展現大溪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信仰故事,更是大溪人透過自己的聲音,讓世界看見這座小鎮的獨特魅力。
在「大溪大禧」的慶典文化中,蘊含參與、學習、體驗及復振的精神,讓慶典人文、生活與產業再現。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為保存、傳承以及推廣信仰文化,以博物館方法建立節慶品牌定位,以「大溪」及「大禧」兩個諧音詞帶出節慶場所及神明生日,定義一場神與人共榮的沉浸式城市祭典,強調慶典文化在生活中的延續再現,將觀光融入慶典、深化地方交流,以大溪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的百年記憶打造節慶永續品牌。
守護傳統創造連結
六廿四遶境文化新篇章
當天空湛藍透亮,初夏的薰風拂過屋瓦,大溪人便知道,小鎮一年一度的盛典即將登場。
老街盡頭,百年普濟堂靜靜佇立。正殿中央,關聖帝君赤面金袍,雙目炯炯,見證了這座城鎮的興衰更迭。從清代的繁華、日治的變遷到戰後復甦,普濟堂不只是信仰中心,也是大溪歷史的縮影。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聖誕,簡稱「六廿四」。這一天,來自各行業、各個街坊的三十一個社頭齊聚,組成藝陣隊伍遶境,為神明祝壽。為期兩天的慶典,對大溪人來說,像是第二個新年,男女老少總動員,為的就是齊心協力完成這場屬於大溪人的集體儀式。
二?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六廿四」前夕,「大溪大禧」熱烈開場,熱鬧自廟埕蔓延至老街,信仰結合設計交織綻放。
普濟堂前人潮聚集,隨著鑼鼓響起,踩街遊行隊伍緩緩出發。神將揹偶、舞旗隊、神龍隊並肩而行,西樂隊、公賞旗隊、女童宮燈隊緊隨其後,復古隊伍與現代創意交錯,勾勒出屬於這座城的記憶。
而最吸睛的瞬間,莫過於搖滾樂團與大溪同義社北管樂團的跨界合作,當傳統鑼鼓遇上搖滾節奏,街頭頓時化身音樂舞台,火花四射。活動更鼓勵民眾換上民國六、七?年代復古服飾,與老照片裝置藝術互相輝映,讓踩街成為一場時光旅行。
七月十二、十三日晚間,《想阮少年時》在普濟堂廟埕登場,專業劇團與在地居民攜手演出,將跨越三代的大溪人故事搬上舞台。那不僅是戲,更是情感的迴盪。而紀錄片《我的將軍我驕傲》則在銀幕上重現大溪將軍組裝的榮耀瞬間,讓觀眾看見一座城市如何因信仰而凝聚。
七月十七、十八日(農曆六廿三、六廿四),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整座大溪徹夜不眠。煙火、鑼鼓、神將、燈火,交織成一幅壯麗畫面,也為這一年的「大溪大禧」畫上完美句點。
這場六廿四走過去的,不只是神明的腳程,更是大溪人一年一次,回望自身與土地的時刻。
本文經讀書共和國授權節錄自遠足文化<拾光之城:桃園行旅 文化探索>
相關文章
從街角走進心裡 探索桃園的六種路徑
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癌症企鵝
幸福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