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返校」的人文關懷: 大時代脈絡下的自我實現與自我救贖(上)
2019-11-25
看過「返校」的人,多少都知道是由電玩遊戲改編的電影。初執導演筒的徐漢強,帶領三個新生代優秀演員:王淨、曾敬驊、傅孟柏,交出了一張入圍金馬獎12項的風光成績單。故事的設定與走向,其實與電玩遊戲幾乎雷同,但卻創造出屬於電影該有的技術水平,又深刻傳達出團隊想說出的濃厚人文。女主角方芮欣與男主角魏仲庭,颱風夜的惡夢中在校園醒來,發現所讀的翠華中學已人事全非,甚至同學們、以及方芮欣喜愛的張老師通通死了,在恐怖又震撼的影像風格中,帶領觀眾,回到當年白色恐怖時代的警總迫害;方芮欣因為忌妒張老師被另外一位女老師仰慕,而選擇與教官告密張老師和女老師所帶領的地下讀書會。片子上映時,網路上的政治口水戰一堆,但此刻,我想邀請大家回到那個時代,體會人們的自我實現歷程,這個歷程下的無奈與悲哀,以及自責與歉疚如何如影隨形地影響他們的一生。
讀過心理學的人,一定聽過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歷程」:先滿足生理需求,得到安全需求,在團體中得到歸屬感,覺得被愛,覺得有自尊,最後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獲得自我實現。電影裡面所有的人(包括警總和教官),在那個時代都沒有真正的安全感:地下讀書會的人擔心被發現而喪命、沒參加的人連在升旗典禮都得提防會不會無辜被蓋麻袋、上學途中害怕被教官臨檢到自己的布袋戲偶、唱首雨夜花也預期下一秒就被禁,甚至連身為政府官員都不能免於被抓走的命運,戒慎恐懼的環境氛圍讓人不得不隨時屏息,於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觸即破,隨後人們在無法呼吸的同時,勢必「偷偷地」渴望在人群中找到相依相偎的靠岸,濃烈歸屬和被愛的需求油然而生。
地下讀書會的組成是尋求歸屬感最重要的時代見證,在無法自由呼吸的地下室,一群人仔細地讀著泰戈爾和魯迅的作品,讓自己孤獨的靈魂不再一個人,讓自己思想的「離經叛道」得以被認可。愛與歸屬感的不同,來自於前者更多了許多濃烈的佔有私心與排他性,但歸屬可以是一群人共有的。方芮欣不管世俗的眼光,勇敢追尋且得到張老師的愛,因為排他性的私心,也猜忌於女老師要奪走所愛的人,因此走向告密之路。愛與恨的交錯與瞬息萬變,讓所有人掉入死亡深淵,也讓她自己永世承受自責之鞭刑;張老師與方芮心一樣勇敢,如同不顧白色恐怖的思想箝制,也一併掙脫師生戀的禁忌,無悔白鹿愛水仙的危險游戲,甚至連自己的性命因所愛的人告密而結束,仍然選擇告訴對方:「這不是你的錯」。白鹿面對所愛之人的背叛,他選擇了原諒,並且鼓勵水仙「願你能平凡而自由的活著」。同樣的愛對方,同樣的害怕失去對方,但兩個人卻選擇不一樣的因應。
相關文章
電影「淪落人」(Still Human)關於人的本質:失去.尊嚴.關係.夢想
誰先傷害他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的發現:愛與痛的真相
從電影「阮玲玉」看到自殺防治上的省思(上): 人可以不為情所困嗎?人言真的可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