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電影「解憂雜貨店」(下):付出傳愛.生命自決.活在當下.與助人工作的省思
2019-02-15
在過去與未來的時空交錯,總是吸引人的,但是我從電影中,感受最深的,反而是問問自己:「是否有活在當下?」,生命歷程無法完全區隔,過去-現在-未來這一條綿延數線。因為我們會有現在,都是帶著過去的失落與成長而走到現在;而我們現在的努力,也都在前瞻著未來的美好圖像。但是我們到底能不能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片刻?克郎掙扎在現實&夢想之間的時刻,克郎父親給孩子的名言:「打敗仗也沒關係,至少留下打仗過的足跡」,這是多麼有意義的哲理:別放棄夢想,去努力留下每一刻的努力足跡。
其實在電影裡,深藏著許多人生的哲學議題,或者說,每個配角的困境與脫困,都在教會我們一些智慧與真理。克郎在教會我們:「你認為成功的意義是什麼?」、「你願意為夢想付出多少堅持?」、「你要承接家族壓力扭曲自己,還是允許自己做自己的樣子?」;小芹的歌裏提醒我們:「生命中誰是你的救命恩人?」、「生命中誰改變了你的人生觀」、「你的付出足跡又改變了誰?」;綠河的勇敢讓我們看見:「即使人言可畏,但不是每個人都要像阮玲玉看齊」(阮玲玉選擇留下人言可畏遺言而服藥自殺);映子的釋放見證了以下不爭的事實:「上一代自我傷害對孩子的長期影響是超乎想像的」、「所有生命誕生的起點都帶著滿滿的祝福」、「無論上一代的傷痛如何,我們仍然可以真是自己的存在價值」。總體來說,片子中的幾個角色(克郎、綠河、晴美),都反映了人們在社會框架下的束縛:家族的期待、女性的貞潔、母親的責任、他人的耳語,這也是電影中,許多人困住的背後魔手。你有多勇敢做自己呢?
最後一部分的省思,來自浪矢死前的獨白:「說不定有些人按照我的建議去做,結果卻遭遇不幸」、「我每晚做怪夢,夢見有人往店裡投入信件,來自很遙遠的未來,我旁觀這景象」、「那些投信的人,都是以前找我諮詢,我回信的人,他們跟我報告,他們的人生產生甚麼變化」、「在我過世33周年忌日時,將此內容宣布於世,雜貨店的窗口在凌晨零點至黎明會復活,拜託收過回信的人,回信告訴我,我有幫助到你的人生嗎」。這些話對我這個助人工作者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沉澱,他提出了關於「助人者的助人效能省思」的質問:「到底助人者為求助的個案所工作的一切,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我們又如何來證明?」,真是個大哉問!這讓我想起,存在心理學家Irvin D.Yalom在他的著作「日漸親近」中,描繪他與一個個案之間,用書寫方式,記錄下彼此對於心理治療歷程的點滴心情,結果發現雙方的感受差距竟然如此不同!原來再怎麼資深的助人者,也得不斷去檢視自己對個案所做的,到底在他的身上,產生了甚麼化學效應?到底對他是否有幫助?這應該是自以為權威的助人工作,需要永遠保持的專業謙虛。當然,這不代表心理治療的效果質疑,相對地,比起電影中用信件諮商的方式,真實世界面對面的心理諮商,可是被科學證實,很能療癒人心啊!
文末,不管你有沒有看過片子,若你正在人生困境或徬徨的路上,送你一段電影中充滿哲理的對話--浪矢告訴孰也的空白信:「你現在看不到自己的道路,但不要感到絕望,因為是白紙,可以自由描繪,你擁有自由和無限地可能性,可以無悔地燃燒人生」。願這段話讓你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