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復古也潮流?(下)


小芬是同事們公認「賢妻良母」型的好女孩,然因工作環境關係一直未有男朋友,於是熱心的同事及長官便一再為其介紹,安排相親。沒想到七、八次下來,所有介紹的對象都沒下文,讓她逐漸失去信心,也產生自我懷疑,「也許我長得太難看」、「也許自己並不像別人口中所說的那麼好」……


雖然一再的受挫,難免會逐漸喪失自信,也會產生自我懷疑,但輔導人員建議,消極的自我否定只會使自己更退縮更沒有機會,反而應在這些失敗的經驗中來理出問題到底出在那裡,就好像有些人在失戀中愈挫愈勇一樣,成長更多,也就有更充分的準備迎接緣分的到來。





不成功不必成仁


輔導人員依工作上接觸單身朋友的案例來分析,相親或一對一的認識,其失敗的因素,大約有以下情形:


一、 如若是家長親友所安排的相親,常會因人情的負擔及壓力造成反效果,只要有一方勉強或反彈,就容易沒有下文了!

二、 親友幫忙介紹的對象容易以一般所認為的「好條件」來推薦,不見得真正了解當事者本身的需求在那裡。像老人家最喜歡老實忠厚、家世富有、文靜單純……等等條件,可是當事者可能比較在乎興趣是否相投、有無上進企圖心、溝通表達是否良好等,認知不同,成功機率就低。

三、 雙方印象良好,但女方基於矜持被動的傳統觀念,不敢主動出擊,偏偏男方也怕被拒絕而遲遲不敢行動,時間一拖久,又不了了之。


像上述情況多屬客觀因素,當事者不妨先與親友溝通,告知自己注重對象的基本條件是什麼,避免不必要的亂點鴛鴦,造成雙方的挫折感;且改變一下介紹方式,不要讓親友的關心變成負擔。


另外,現代女性也該懂得有技巧的主動,如果第一次會面後感覺還不錯,等了幾天又沒對方的電話,可以禮貌性的打通問候電話,或許能鼓勵一些猶豫的男性有所動作,甚至由介紹人出面暗示、敲邊鼓,達到刺激促進的作用。「畢竟好的緣分是要自己去把握的。」


客觀因素之外,失敗的因素中也可能出現在本身的表現,「雖然我們不希 望雙方刻意或虛偽的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但第一印象總是個機會點,因此基本的應對禮貌就不能忽略。」輔導人員指出,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特質,是難以假裝及掩飾的,但如果在雙方未有機會進一步了解時,就把自己呈現得太率性、太無所謂或太刻意,容易使對方覺得不夠受尊重,自然沒有機會讓對方更認識本身「好」的一面。所以,當事者不妨稍做省思,是否穿著不得體,應對上有所疏忽等,這不只是提醒自己在下一次相親中的表現,也有助於本身人際關係的修整。


不過,輔導人員也提醒適婚年齡的未婚朋友,「一面定江山」容易認識不清或喪失機會,有管道與機會認識異性朋友時,不宜過於理想化或自我設限地 立刻判斷對方合適否,如果因此而拒絕機會,那麼緣分可真要遙遙無期了。




相親有技巧


相親約會要成功或全身而退是需要一些小技巧的:


首先,絕不以真面目見人。不要相信「自然」就是美,要知道外表是人的第一印象,只有先讓對方不討厭你的樣子,才有進一步的可能;其次是事前串通好介紹人或友人,看中意時,要他們懂得順勢推舟,幫忙製造機會,否則就要準備「脫身」;還有就是製造機會,例如不開車前往,會後才能進可攻(看中意時,讓對方送妳回家)、退可守(不滿意時,可與友人勸退)。


若是透過婚友聯誼活動而看中意的對象,欲進一步交往時,最好先找主辦單位詢問調查其背景,一般正當、有組織的主辦單位,都有相當的經驗與方式,讓當事人約會時多一層保障;若是本身個性還算積極活潑,最好在活動過程中主動認識「中意者」身邊的友人,以備往後交往不時之需。


至於透過朋友介紹的相親活動,基本上對象的安全性與條件都不會有問題。建議以團體模式「出擊」會較自然,進退間朋友可以幫腔或模糊焦點;會後有機會交往時,也要避免第一次就吃飯、看電影,因吃飯易暴露吃相缺點、看電影則減少了交談機會,所以最好安排輕鬆的散步及喝個小茶、咖啡的活動,才能透過聊天多了解對方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運用「介紹人」的中間角色(暗示、傳話或推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有效的認識與溝通。

下一篇
相親復古也潮流?(上)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