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態不全
2014/06/30
一到畢業季,四處瀰漫著社會新鮮人的相關話題;專家給了一堆教戰手冊、媒體再來個就業環境剖析,感覺今年整體就業市場似乎好轉,但是畢業就失業?22K難生存?的議題卻仍舊被強調。
事實呢?
朋友說,公司都找不到人,人手缺乏讓他連續兩個月都沒休假,整整做滿60天,月收入超過110K,這兩個月讓他賺飽飽。他做的是外包工程,必須風吹日曬、配合工作進度輪日夜班,算日薪,雖然不是天天有工作,但月做至少15天以上,基本收入也有50K。錢多,累,所以有些人會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且年輕人願意做這行的是越來越少;可是,「我珍惜每一天的工作機會!」他說。
朋友說,公司應徵了儲備幹部,他讓這些未來的幹部從基層工作做起,「打掃的」沒幾天就來抗議:『我是應徵儲備幹部,不是打掃工。』;去各賣場「站櫃檯的」也來反應:『我不是來當零售(收銀)員的,而且離開台北區域,這工作就不是我要的了。』朋友覺得很不可思議,你一個沒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培養你帶人、管理,難道不用去工作現場體驗這些流程與狀況嗎?不覺得去各區賣場觀察不同的客群、市場與需求,是有趣的學習及實用的經驗嗎?
朋友說,公司的行政助理流動率很高,一半是年輕人覺得工作繁瑣、乏味、甚至說沒前途,做沒幾個月就離職的;另一半是公司試用期過後請他們回家的。光就舉例簡單的幾件事,像影印資料、左訂或右訂,他們就認為又沒差,可以一錯再錯重複做;寄給客戶的函件包裹,名條都能印(或貼)得歪掉,他們也覺得無妨…….。自以為屈就的做不久,散漫不經心的(或工作態度不佳的),公司也難用。
根據主計處資料,元月份失業率創下5年半來新低,去年(102)全年平均失業率也下降至4.18%,唯青年族群失業率卻不見改善,去年20至24歲青年失業率甚至飆升至史上次高的13.75%。可是很多工作找不到人啊,那麼年輕人失業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又根據某人力銀行去年針對曾有第一份工作的社會新鮮人調查,平均第一份工作的薪資約25K,但年輕人的期望值卻落在30K左右,並且希望在工作5年後(約30歲)能領到40K以上。事實上,多數社會新鮮人起薪差不多,幾年後有人領超過100K,有人仍破不了40K,到底差別又在哪裡?
評估看看,你是哪種「才」?
聰明但不會做事: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會做事但不聰明:經常出錯,且要人善後
聰明且會做事:不易發掘
不聰明且不會做事:不難發現
實力加能力不完全等於競爭力。
態度(心態加工作態度)是關鍵。
年輕人要怪政府、怪父母之前,先換個角度想想吧?如果你是老闆,你願意花多少薪水請「你」這樣的人?把「你」放在甚麼職位?「你」能幫公司創造多少價值?然後再回頭想想,這樣的工作要求與薪水,「你」願意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