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會
2014/03/03
過年前,國中時期的同學,透過網路搜尋、從生命線找到了我,也陸續找出了20多位同學;大家迫不及待的在北部與南部各辦了場聚餐。天啊,失聯了30年,竟然可以再重逢,真的讓人驚喜啊!(也令人對網路肉搜功能的強大與個資資訊的公開流竄,感到驚悚。好吧,我離題了,呵!)
畢業33年了,但一眼仍能認得出來,大家還都有著當年少女時期的模刻,有人發福了點、有人嫵媚了點、有人成熟了點、也有人是越老越青春的妖嬌;個性也沒差多少,活潑的還是跳整場、毒舌的還是不饒人、好好小姐的依舊柔聲好氣的,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那多年前的熟悉。聊著近況、回憶著當年「青春做怪」的種種人事物,才驚覺歲月真是倏忽、記憶真是模糊,如果不是靠一些照片或是事件,很多的往事片段都已灰白。
這些老同學的發展都不錯,大家各有一片天;我深深感觸,家庭「重視教育」與否,對孩子有著多大的影響力,說其是奠定成功的基礎,應該也不為過。
話說我國中母校是南部知名的「貴族私校」,招生限定名額與資格,我記得國一女生班才三班,每班50人計,也才150名學生(男生班好像也才八班);還不是人人可報名,必須是國小畢業前三名,也就是當年拿所謂市長獎、議長獎與校長獎者才可以報名登記;這麼嚴謹的篩選學生,當然也就是要確保「前三志願高中升學率」,因此,即使學費貴上許多,還是讓家長趨之若鶩,想盡辦法讓孩子擠進來。
有錢不見得能就讀,但能夠進來的,基本上聰明才智與課業都不差,且家庭環境就算非大富大貴,也是有一定水平的經濟能力;相對的顯示了這些家庭對教育的重視,不僅要求成績,也願意花大把鈔票讓孩子念上「票房保證」的學校。於是,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有人念完博士、走學術路線當教授,有人留學回國、自己開店當老闆,有人是醫生、也有好幾個當上少奶奶醫師娘,有奉獻宗教傳道師,有媒體、傳播、製作人、作家、空姐,還有移居國外、透過臉書聯繫的……
朋友曾說,長大後參加同學會,有些人就「愛比」,比工作、職位,比華服名牌、比車子房子,比老公(婆)小孩,比到讓人不舒服,同學會的話題變調而無趣。幸好,我們「沒得比」,也不用比,當年的篩選機制已經做了「品管」,讓彼此的發展、觀念、生活背景等也不會落差太大。更何況,有什麼好比呢?怎樣也比不過時間歲月啊!當年十五,如今五十,下一個三十三年,我們又會在哪裡?
我想,往後每一次的同學會,都能夠看到老朋友說聲:「嗨!同學!」,應該就是奢侈與感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