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支持
2014/01/29
兒子過十九歲生日,跑來跟我說謝謝:「朱老師在我臉書上留話,說我要好好謝謝您……」
「謝我什麼?謝我把你生得這麼帥嗎?」我打趣。
「因為有您這個媽,我才有今天!」兒子笑了。
還只是個不到20歲的小毛頭,要說「今天(成就)」是言之過早,但就人生的短期目標、基礎的求學路來說,兒子上了第一類組的第一志願台大法律系,算是符合了當下社會價值的期待與肯定。
然若真的要說感謝,回首這十多年來的求學路,大兒子更該感謝的那些「貴人老師」!
從小,大兒子就有點小自閉:幼稚園時期,很早就識得很多國字的他,上課不聽講、只看自己的書;下課,一般小朋友喜歡玩玩具或是遊戲區設備,他卻總是一個人獨行的跑去花園觀察小蟲螞蟻、聞花香、摘葉子,可能這些「特異行為」讓有些老師與同學都不喜歡他。幼稚園園長修女注意到兒子的狀況,曾個別指導了一段時日,並且告訴我:「這裡可能無法滿足這孩子的學習,如果媽媽可以的話,把他帶回台北好好培養,他很有語文天分。」那時剛好老公工作上有些轉變,我思索之後便決定離開職場,把小孩從鄉下婆家帶回台北。
上了小學,他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小一的導師注意到了,不僅在學習上給兒子很大的自主、彈性空間,也幫他在群體中建立小老師的角色,避免同學排擠他。同時也告訴我:「這孩子有資優的傾向,媽媽讓他去報考資優班吧,比較能夠滿足他的學習。」就這樣,兒子去報考,小二轉學就讀數理資優班。
資優班提供了廣而深的學習領域,還有活潑的專題研究,的確讓兒子樂在其中,然而他的不合群習性依然存在,在這群優秀的同學中更難討人喜歡;而且,他雖然念的是數理資優班,數理科目卻不突出,反而是國文英文科目與資訊(程式設計)表現比較優異。小五、小六時,兒子一度曾因人際障礙、課業壓力以及資訊比賽連續受挫,難過到想脫離資優班,當時就是這位朱老師鼓勵他,並且告訴我:「媽媽,我帶過那麼多資優班,他真的是很特別的孩子,要好好培養他、支持他走下去。」
我告訴兒子,也許很多家長將資優班當成「升學保證班」、抑或孩子優秀的表徵,但我希望他念資優班的理由其實很單純:因為資優班會提供多元學習與豐富資源,不會侷限在升學的教科書中,會讓學習更有趣。於是,兒子自己決定再報考國中的數理資優班。
開學前,我跟兒子深談,針對國小時所遇到的狀況,一起討論修正的方法;我也跟兒子原班的導師(國中是採跑班制度,平常在原普通班上課,只有數理課抽出至資優班上課)溝通了兒子的問題。雖然導師不曾特別跟我說過什麼,但三年來,身為國文老師的導師,在基本的國文課業領域、班級群體的規矩以及透過週記與兒子的交心,深深影響著他,兒子在原班過得很快樂、學習狀態也一直保持名列前茅的高度穩定,即使他在數理資優班仍是中後段表現、資訊比賽仍持續落敗。
基測,兒子因為數學一題之差,從第一志願掉到第三志願高中,數理資優班的他敗在數學,這雙重的打擊帶給他莫大的挫敗感。原本他不想再報考資優班了,我也尊重他的選擇,後來他發現高中的數資班有「資訊組」,又燃起他報考的動力。高中是個更開放的學習環境,班上更是匯集各校優秀的數理人才,兒子數理化真的墊底,高二時還差點被踢出資優班,且代表學校參加的資訊比賽,也只是表現平平。但高中的多位老師,卻能讚賞與肯定他在資訊的潛能,甚至認為他不必受限在制式的比賽標準,喜歡就認真去做、將來跟著社會脈動走。
從小三參賽開始至高中,兒子終於在高中畢業前夕,以自己所寫的程式設計奪下國際科展資訊類第四名、同時獲得企業頒發的特別獎;國小是第14名畢業,國中前三名的成績優異獎也沒他的分,高中更是一路被數理紅字追著跑,加上大學學測推甄失敗,兒子放手一搏的全科報衝刺指考,最終達陣上了台大法律系。
如果沒有這些老師們,在不同的階段,啟發、引領與鼓勵,兒子的路應該會不一樣,但我能肯定的是,兒子不會比現在好、比現在所得更多;更更重要的是,因為「支持」,讓他學會了更高的抗壓性,懂得努力而不輕言放棄,不論在課業上或是興趣的資訊領域上!
「朱老師送你一份『懂得感恩』當生日禮物呢!因為有他們,才造就今天的你,」我笑著對兒子說:「至於我呢?給我一個大抱抱吧,因為我的愛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