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家長日


兒子拿了大學新生入學典禮及科系家長日邀請函回來,我還真是愣了好大一下:「大學還有家長日啊?」老公也覺得新奇,我們那個封閉的年代,上大學也沒聽說過這招,三十年後的現在、這所向來學風自由又個性十足的國立大學,竟然有家長日?

我們開始猜測:大學生的家長日會說些什麼呢?…高中就沒了連絡簿,這會兒都18歲了,還能管得了什麼?…課程介紹、選課系統?那在校方電腦系統、學長姐的迎新活動、或是批踢踢都嘛有介紹跟討論,孩子比我們都還熟悉,輪不到我們插手、也不用插手吧?…未來出路?都考填進來了,就算科系的出路不太寬廣,也來不及了吧?(不會有人一開始就叫自己的學生轉系吧?)更何況也不是說熱夯的科系就一定有好出路,孩子自己要有所認知的學習,看如何以輔修、雙學位或是社團經驗、其他方式去增強本身的實力。

那,家長日所能想到的「功能」,就剩下捐款了……兒子聳聳肩也覺不解,笑說,系上的迎新宿營活動要到當天的「中午」才回到台北,也不知道是不是刻意避開這個「上午」的開學典禮與家長日活動。我想也是,如果是我,我也不想在我好不容易擺脫制服、跨入有著成人禮表徵的大學之門的同時,有種讓爸爸媽媽「牽手入學」的感覺!

我還是徵求兒子的同意,去出席這令人好奇的大學家長日。

果然,跟高中、國中小學的家長日沒啥兩樣,就參觀設備、座談,我還真有點小無言!不過「親師座談」的內容,有些值得思考與討論的空間。不少家長一開口都是先謝謝校方(系)舉辦這樣的活動,讓家長可以更清楚孩子的就學環境……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客套話?還是多數家長都真的認為大學家長日有所必要?

據聞,不少學校是應家長要求,才開始舉辦大學新生家長日;但以指標性的台大來說,2005年媒體是以「舉辦家長日,是台大創校77年暨改制60年以來的『創舉』」來形容,報載校方表示因為「要培養精英領袖,需要家長一起陪著孩子邁向目標。」然對照今日的狀況,台大師長們感嘆,媽寶學生變多了,家長日家長認真聽講,孩子瞌睡、滑手機;父母出面幫孩子請求老師排修課、給分數、請假等等;我不免反思,這「家長日」的舉辦,何嘗不是一種默許與促長?

這並非否定親師角色的功能,而是資訊爆炸的快速流通與身心發展的早熟,現今孩子大概在國中階段就已經「定型」;也就是說,在國中小階段,孩子是需要透過學校與家庭的完善配合來主導孩子的學習與品行價值的「塑型」,但在高中之後、慢者大學開始,孩子就該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不論就學或生活問題,他們會能思考、判斷、與他人討論,親師的角色也就從主動轉成被動,適時適度的給予支援協助而已。

那天,家長的提問還是多圍繞在「未來前程」:碩博班升學、出國留學、國考、就業等問題上,台上的系主任與幾位教授都很清楚的說明。然而,相較於這些教授的說明,我反而比較希望從孩子那邊聽到這些訊息,表示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要念的科系擁有什麼資源與發展,「是孩子要告訴我,他要做什麼、怎麼做」,而不是我告訴他能做甚麼、該怎麼做。如果他連這點能力都沒有,將來也很難有所做為吧?

末尾,聽見某家長向系主任提出了聽起來覺得有點小批判的請求:他說老師要教導孩子體恤他人的觀念,不能自我中心;他從南部上來參加入學典禮與家長日,這是孩子人生路途上何等重要的日子,但系迎新活動卻選擇在今日舉辦,讓孩子無法跟他一起……雖然主任是回答了,活動由學生自主辦理,以後會提醒孩子注意云云;但我覺得這應該不是孩子懂得體恤與否的問題,若真是刻意而為,家長們反要思索,孩子們是不是就是想擺脫某些束縛呢?

家長日活動結束後我上網搜尋了一下,原來不只是台大、政大與國內某些大學有家長日,國外也有不少大學行之有年;有趣的是,亞洲排名第一的(香港)科技大學,也在今年2013年9月首辦家長日,向家長發出附有回條的中小學式邀請通告,被譏「小學雞」,不僅學生會強烈反對,也引起媒體關注討論;反對者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倒退的行為,譏諷是否以後孩子上班,企業也要辦理家長日,讓父母看看就業環境好不好?上司OK不OK?然後考績要給父母簽名?

大學也有家長日?還真是有點吊詭~

下一篇
急在起跑點?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