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留名?
2012/12/29
朋友去參加某位老人家人告別式回來後,對於西式葬禮儀式充滿感動,感觸似乎頗深的跟我談起了「身後事」。
也許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才五十歲就談這些還太早、好像很不吉利,但我一點也不以為然;關於老舊的生死觀念,真的需要改變,趁早的安排,才能讓自己年老的餘生可以過得更沒有負擔,也或許在病痛中能更有尊嚴。
沒想到朋友竟然問了這個問題:「死後,我們能在墓碑上寫上什麼?」
我笑了笑:「你自己先寫嗎?還是給子孫們寫?」
「厚,當然是給子孫們寫啊,」朋友嘖嘖兩聲:「那是我這一生到底在這世界上留下了什麼讓子孫們可以永懷的東西呀!不寫墓碑,好歹談起我這個媽或是阿嬤的,還能說些什麼吧?」
「人掛都掛了,軀體滅了,到底有沒有魂魄?是輪迴投胎還是天堂享樂?什麼都不知道,還想這麼多哩,反正我們又不是什麼名人,不會千古流芳、也不會遺臭萬年;子孫怎麼說,也聽不到吧?那重要嗎?」我說,要想這些有的沒的,還不如想想老年要怎樣過生活才更有意思。
「你已經有了,才這麼說,你看你擔任義工,又寫過很多文章,搜尋引擎都能找到你的名字耶!而我就是個普通上班族媽媽,還真沒什麼好說的,唉唉!」
我又忍不住要笑了,故意說:「你有啦,你跟老公這麼拼命工作,買了幾棟房,還登記給小孩,你家子孫會感念有個富爸爸富媽媽的。」
朋友還真認真的聽進去了,說起這次參加的告別式,那位老人家年輕就帶著個遺腹子守寡,孤兒寡母的都靠他市場賣小吃、生活過來的,多年下來,在現在的精華地段買了房(當年是沒人要的台北邊陲地區)、獨子也培養到國外留學回來,成家立業。孫子是她一手帶大,又留下不少遺產,告別式上,大家推崇她貞堅的一生,子孫感謝她為家庭的貢獻與無盡的懷思。連朋友聽了都熱淚盈眶……
老一輩的女性不少都是這樣的「油麻菜籽」般認命與任勞,真的令人感佩;但他們的一生都為著別人而活,在那樣的時代背景、那樣的傳統觀念下,或許她們也是樂在其中的吧!
然而我不禁想起朋友曾轉寄的網路文章:女兒問媽媽,想當外國老太太還是中國老太太?媽媽問差別在哪裡?女兒回答說,中國媽媽不論是上班族或是家庭主婦,就是省吃儉用、儲蓄,以家庭為重,等退休變成老太太之後,就幫忙帶孫子,死後把所有遺產留給小孩,受到風光大葬。外國媽媽則是會貸款過日子,會休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大了就放其獨立,等老了、貸款也還得差不多了,然後就一個十字架安眠。雖然有點極端誇張,但顯示出國情與傳統觀念的差異。
我問朋友,現在的她,想當中國老太太還是外國老太太?
每個人對自己如何過一生的論定不同,但對我來說,曾經年輕的歲月已經夠精彩,如今半百,應是凡事都該淡定的年紀了,名利不重要、衣食無缺就已經足夠;凡事沒什麼好計較、情緒不再大起落、不用討好誰或是委屈求全什麼,更寬心的去處理事情,日子就過想自己想過的模式就好。而下半輩子,牽掛更少,不就更該多愛自己一點?何必等到「蓋棺論定」,去在意別些你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的身後事情呢?
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能夠自在開心的「安享餘年」,做自己想做的、或還沒做的的事情,應該會比「身後留下什麼」更值得去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