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明病


那天老公下班回家,突然問我:「兒子小時候,我們都給他們玩什麼?還是給些玩具啊?」

「什麼都給玩啊!」我想了想,兒子們在五歲之前都是放在鄉下由公婆照顧,除了我買的一些球池、小泳池、扮家家酒的道具、積木等等之外,手藝很好的公公還會手做一些傳統小玩具、編小扇子;又公婆經營個小雜貨店,經常有很多大小紙箱,兒子們會拿來割洞、封黏的,做成如信箱的玩郵差遊戲、或是弄成小狗窩的躲進去;且婆家後面是一片田地,沒有農務的時候,兒子們都會去田裡挖土、找小蟲,假日我們回去也會一起造土窯烤番薯。「很多很多啦,想不起來了,幹嘛突然問呀?」

「黑仔說親友們送了一堆電子玩具,有些不耐玩、有些被他兒子摔兩下就壞,他實在不知道要買什麼給兒子玩了,而且感覺小孩也因此喜新厭舊,滿屋子的玩具,玩起來還是很不耐煩,出去還是會吵著買玩具。」
時間還過得真快啊,想那時黑仔求子多年,千辛萬苦的想盡各種辦法,終於在四十歲那年「做人成功」,轉眼他兒子都四歲了。「那就別玩電子類玩具啊,弄點積木、變形機器人之類的玩具,不然都市小孩也還真是沒啥好玩。」

老公說:「電子產品玩多了,傳統小物就引不起興趣了吧?想想現代的小孩也算可憐,沒空間也沒玩伴,就算是上幼稚園,下了課也是去安親班或是家長就接回家了,哪像我們那年代四處亂跑、跟左右鄰居的童伴玩一大堆有的沒的。」

也是,現在的人生得少,獨生子女多,孩子沒有兄弟姊妹、與同年齡孩子互動的機會也比我們小時候少很多;許多家長忙碌卻又過度保護,孩子就會被侷限在某些室內空間,又擔心他們生病、弄髒,可能連在地上爬兩下都捨不得吧!

不過說到此,我們兩個加起來快百歲的歐吉桑與歐巴桑,開始開心的討論起小時候的遊戲了。我們那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遊戲應該就是甩紙牌吧!一張張鋸齒狀的圓形紙牌,印著布袋戲或是卡通人物,把一疊放在地上,然後大家各拿著自己的王牌,甩打下去,看誰能甩抽出指定的紙牌,誰就勝利、還能把那張收走。彈打彈珠,也是差不多的玩法,有點類似打撞球,不同的是我們是用手指頭去彈撞;還有踢鐵罐,玩躲貓貓;在地上畫格子,玩跳房子;把橡皮筋五條一捲的串接成一大條彈性繩,就能玩跳跨橡皮筋;打水漂兒,看誰的石頭能在水面上彈跳最多次,為此,平常大家還會注意路上的石頭,收集那種中間鼓起、邊緣薄細的圓扁石。

「草霸王」也是一絕,就是利用草地上常常可看見的牛筋草或是酢漿草,將頂端捲紮緊實,然後跟對手的互相套住,兩人握住草莖尾端分別用力拉,誰的草莖先斷,誰就輸了!還有,用有點鋒利會割人的細長牧草去編製蚱蜢小玩意、或是乾稻草梗去紮小人或小動物;自己製作風箏、紙燈籠,或是拿奶粉鐵罐敲洞做成鐵燈籠等等,都是我們會玩的小手工藝。

啊,還真是令人懷念的童年記憶啊,我們兩個老夫老妻還真是越說越高興。老公突然又說:「黑仔說他老婆聽別人講,他兒子這樣注意力不集中、沒耐性、精細動作做不好,都是什麼感覺不好,建議他們送兒子去參加課程訓練,免得越來越嚴重就要帶小孩去看醫生治療。」
「感覺統合,」我說,也不禁蹙眉,花錢去受訓?接受治療?「這還真是現代兒童的文明病。」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一詞還真是近年來很夯的名詞,據查是1980年源起於美國,其定義是「感覺統合即為一神經發展的過程,藉由整合自身與環境中的感覺刺激,並將環境中的感覺刺激做出選擇性吸收,加以整理、組織,提供正確的訊息。」白話來說,就是大腦對外界環境的各種訊息跟感覺刺激,可以接收整合,並做出反應。

孩子為什麼會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專家、治療師提出的見解是,除了先天遺傳因素之外,多半是活動空間過於狹小及受限,缺乏各式大動作感覺刺激;缺乏活動經驗,凡事由照顧者代勞;過度保護,因為怕孩子受傷或弄髒而限制孩子的活動等等。所以,要多鼓勵孩子們做大動作的活動:如跑、跳、鑽、爬、溜、盪、各式球類、騎腳踏車等;精細動作如堆積木、畫畫、玩黏土等;生活中並讓孩子能夠自己多操作,如穿衣服、綁鞋帶、整理玩具等等;這樣才能使兒童接收大量且豐富的感覺刺激,滋養發展中的大腦。

對照於我們這些LKK的年紀者的童玩遊戲,不都是「感覺統合」的訴求活動?

關於專業,我們都給予尊重;但對於許多現代父母,還真是要提出「良心的建議」:別過度溺寵或保護孩子,多讓孩子跟人、跟土地接觸,讓孩子自己操作生活經驗吧,別讓孩子過早、過度倚賴科技電子產品吧!

我跟老公說:「告訴黑仔,叫他花點時間陪孩子一起玩他小時候的遊戲,他兒子就什麼感覺都能統合起來了。」

老公笑了。

下一篇
錯別字錯在哪?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