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逝的青春
2012/06/30
短短兩個月內,就有兩名第一志願明星高中的孩子走上了不歸路,這已經是該校十一年來發生第八起學生自殘身亡的案件了。各界議論紛紛,學校部分緊急的宣布全面啟動自殺防治機制;教育部也呼籲各級學校能加強生命教育的宣導。因為是明星學校,所以新聞引起了更多的關注與議論;然而,據報載,教育部表示,今年前五個月,各級學校學生自殺案就有24件,原因以感情、情緒、課業和人際關係為主。
我也是兩個正值十六、七歲高中生孩子的母親,看到這樣的憾事,除了不捨,還有更多五味雜陳的疼。我一點也不想追究原因,因為其實所有自殺案件歸納出來的原因幾乎雷同(成人部份,就是事業、另外多個經濟因素罷了),而且每次新聞事件總容易在片面的報導與評斷之下,把「原因」變成了「責任歸咎」。
於是,自我強烈的青少年怪東怪西就是不會怪自己,擔心受怕的父母難分難解就只能怪自己。看著這些個案的父母的反應:「早知道就不要責罵他、跟他吵架」、「早知道就不要勉強他補習」…最痛的是父母,卻要承擔最殘酷的指責;然後旁觀者再來補上一刀「父母應該多傾聽、少責罵」、「不要急著幫孩子做決定」…等等,真是情何以堪啊?
生死是無可逆的,人死無法復生;每個個案都是獨特的,主客觀條件都不盡相同;而且自殺往往都在一個念頭轉不了、一個情緒過不去的衝動行為。我相信,這些注重教育、用心培養孩子、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又陪在孩子身旁的父母,已經在他們該做的部份—為「生」盡到了該有的職責,或許做得不夠周全,但是這些個案的父母不能也不該為孩子的「死」承擔責任。
據報載,那位臥軌自殺的孩子的哥哥,在高中生最熱的「台灣深藍論壇」有則轉述貼文,上面寫著「他哽咽著說,新聞上的那個X中生是他弟弟。選擇這條道路,原因有千絲萬縷,媒體上的報導不僅太粗糙,更可惡的是近似捏造。看到這些新聞,請轉台,請為他祝福,一路好走。所有不必要的譴責批判,可以停止了。 」真是道盡家屬萬般無奈的悲痛!
該停止的,就不要再多說了,沒有經歷過至親之死,特別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真的很難同理那樣徹骨的痛。
驟逝的青春,是提醒我們要更積極的重視生命教育吧!
懂得感恩,就會明白生與養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母親懷胎十月的辛勞不說,現今不孕症比例逐年上升,有多少夫妻辛苦才能求得一子;貧富差距逐年擴大的M型社會,有多少父母為了溫飽及教養,勞苦的工作。感恩惜福,才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懂得尊重,就能在情緒與人際關係求取平衡點。
懂得思考,人生就會有目標,能夠激發生命的熱情與豐富人生樂趣。
能夠去嘗試各種生活經驗,面對人生就會有更多的韌性與勇氣。
生命教育,其實是個「生活教育」啊!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跟孩子一同學習,
生命是獨立的個體,卻是連結在與他人的互動上,能夠尊重與愛惜生命,才能避免自殘或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