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人生


去年七月,在中國時報讀到一篇讀者投書,標題叫「讀書靠天份,家長醒醒吧!」,大意是讀書跟運動一樣,努力固然重要,但「天份」也是不能或缺的;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句話:「念書」、「成功」與「財富」這三件事情是分開的, 絕對不是會念書的人一定會成功,也會變成有錢人。

我從小應該稱得上一個「會唸書」的人,小學縣長獎、國中A段班、第一志願高中、台大、美國碩士,以及厚厚一整本的專業證照,我老婆常笑我將來那ㄧ本證照可以陪我ㄧ起入土。但從我買房除了房貸外,還要跟家人借錢就知道我不是有錢人,也沒上過雜誌專訪所以也稱不上成功人士,所以我個人經歷可適用「會念書的人不一定會成功或變成有錢人」。

既然不有錢也不成功,那我是個快樂的人嗎?老實說,對一個理性重於感性的人,快不快樂可以稱得上一個大哉問,我個人秉持一個奇怪的信念,「容易快樂的人也容易悲傷」,換句話說,我不常悲傷,所以也不常快樂;但我可以很大聲的說,我是一個很「平衡」的人,這是常保心情穩定的最大關鍵。

怎樣算是一個「平衡」的人,我的分類方式是先檢視自己的「期許」與「成就」,而期許又可分為「自我期許」及「他人期許」兩種,將兩種期許與成就放在一起比較,如果三者很接近,恭喜,你是個很平衡的人,如果三者有其一差異很大,那情形就比較複雜了。

以升學為例,小明在學校名列前茅,家人師長認為其有考上台大的實力,小明自己也以台大為目標,放榜後果然不負眾望,是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小華自知對念書沒有興趣,認為有大學唸給父母個交代即可,但父母卻認為非國立大學不可,兩者觀念的落差將造成雙方痛苦。此外,成就比期許高不見得是種幸福,小美天資聰穎,對文學極有興趣,但指考滿級分,在師長的殷殷期盼下將文學院改填法律學院,對充滿感性的她可謂是種折磨。

兩種期許與成就的差異,光就排列組合而言可產生九種,其中只有一種是三者接近的理想狀態,另外八者則產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結果,仍以升學為例,可能造成學非所用、達不到父母期許、找不到人生方向等等煩惱,很多不快樂的人也因此產生。

想擺脫煩惱,就像心理醫生治療幼年創傷病患一般,找出原因是相當重要的,許多人錯把他人的期許轉化為自身的期許,比方說法律系畢業就應該考上律師,當醫生就應該賺大錢一樣,當成就與期許不符時,落入憤世嫉俗、逃避現實的窘境。

有位朋友在金融海嘯前滿懷理想赴美唸財經博士,寄望未來能成為華爾街菁英的一員,但學業完成後,美國金融業景氣大不如前,只有一般待遇的職缺,家中親人建議回台灣找份安穩的教職,但朋友心中始終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心結,寧可留在美國做著不甚滿意的工作,也不願回台灣共享天倫之樂。

其實「期許」與「成就」的組合並不是只有一種,換個領域便是個全新的世界,許多知名的職業棒球教練,年輕時做球員的表現並不出色,但相較天才球員的一帆風順,平凡球員遭遇挫折的經驗,反而成為當教練時,給予陷入低潮球員建議的寶貴資產。

在學業或職場上打拼,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很重要,選擇與自己個性、能力都合的來的領域,自然能有表現並獲得成就感。至於未來能否達到「成功」或「發財」的境界,是需要點運氣的,就像歌唱選秀節目評審曾說過的名言,「會紅沒有道理,但不紅一定有原因」,做選擇時考量自己的能力與期許,同時參酌其他人對自己的期許,雖然不能「錢多、事少、離家近」,但求「錢有、事合、煩惱少」,有錢賺,工作適合自己且不心煩;工作如此,生活也能這樣,就能有平衡又愉悅的人生吧!

下一篇
師生戀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