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憾的青春


開學才幾週,台灣就發生幾起學生自殺的社會新聞,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輕易的消失,實在令人不捨與唏噓!

媒體請來專家分析,課業壓力與人際關係一直是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所以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就需要再改革、再研究;又說現代父母將孩子們保護得太周到,使得「草莓族」的他們,抗壓性不足、挫折容忍度低,失去了危機處理能力……。也有引述過去一些調查報告指出,有四分之ㄧ的學生曾有過自殺念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覺得活得不快樂……。

這些事實與數據,真的會讓為人父母者驚慌失措!

有個爸爸跟我說,他國三的兒子沉迷電玩,父子因此有多次衝突,然而當他看到有同樣沉迷電玩的孩子因為家長斥責,一氣之下跳樓的新聞,不知道接下去該怎麼去勸導孩子,深怕自己的小孩也那麼衝動的想不開;也有個媽媽跟我討論,她一直嚴厲制止已經高二的兒子去參加跟女校的聯誼,避免孩子太早談論感情,以免情關難過。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兩位家長的問題,只能建議他們求助專業的輔導機構。只是,我不禁想,大家會不會太強化了事件的表面?而忽略了問題的基本面?

就拿課業壓力來說,三十年前、五年級生的我們,只有26所左右的大專院校、大學錄取率還都只有20%多些,三十年後的現在,有高達170多所大學院校、大學錄取率已經超過百分之百;以前的高職生,畢業後幾乎只有就職一途,如今的高職、高商生,還有多元入學的管道與選擇。根據104人力銀行的統計分析,台灣每分鐘製造了0.7個大專生,每小時可以產生6.5個碩士,每一天可以誕生7.8個博士,近十年內有高達八成以上的學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說,只要你想、你肯,往上唸書都不是問題。

再者,以往被認為最沒「出路」、念了會「餓死」的科系:藝術學科類、人文學科類、觀光服務類、心理學科類等等,如今卻名列在企業認為未來四年內最具潛力的前十大科系的第7、4、5、9名;就業市場需求的改變,專業的技職也被突顯出來,例如有創意的設計者、會料理的廚師等等,都日益受到重視、也能有不凡的成就。就連電玩產業,也都能發展到成為股票上市、上櫃的公司,也有不少「玩電玩,玩出一片天」的成功案例。

路,更寬了,為何孩子仍有沉重的課業壓力?

若再論人際關係,感情困擾與校園霸凌,是目前被認為是學生自殺的高風險因素。其實就連成人面對感情或「職場攻防」也都可能難以應付,更遑論仍在學習與成長的學生了。

然而,在人際互動越來越頻繁、關係卻越來越冷漠的現代,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培養,不應就從家庭發展的嗎?家庭教育裡的應對進退、親子間的溝通模式、手足間的相處、家族關係的聯繫等等,不就是建立孩子對於「人」、「角色」、「身分」的認知與合宜的扮演,亦或是如何化解爭執、糾紛,最好的教材嗎?而父母的婚姻關係,也會影響孩子對感情的處理與價值觀,好的可以模仿、遺憾的結果則需要給予孩子較為正面與健康的引導。如此,孩子進入校園、社會,是不是比較能有個「基礎」的準則,去學習與面對各式各樣的人際問題?

關係良好的家庭,孩子會「真的」不快樂嗎?

我們都曾經年輕過,在那心智尚未成熟、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少時期,「曾有自殺的念頭」真的並不可怕(曾有過這樣經驗的父母請舉手?),在衝動情緒難以化解的同時,只要有「愛」,就會想到愛自己的人與自己所愛的人,會不捨、會猶豫;只要有「情」,就會找兄弟姐妹、同學好友傾訴,得到慰藉與化解;只要有「心」,正向的心態就會幫助自己轉念,也會知道自殺需要勇氣,不如用這股勇氣去面對與解決問題;只要有「夢」,就會珍惜自己年輕的生命,還要去實現很多很多的人生願望。

在威權與傳統的年代,也許父母並沒有引導過我們,可是青春的我們就這樣傻傻又單純的走了過來;現在的孩子比我們更精明,又有也在學習怎樣當個現代父母的我們的陪伴與更多的社福資源可以協助,孩子會有能力去面對比過去更複雜、更具競爭的環境的。

讓我們跟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加油吧!不要再有遺憾的青春!

下一篇
養兒防老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