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氣帶來 不幸帶走
2011/02/18
不知道是往年我沒有特別注意,還是今年的新聞特別炒作,感覺兔年湧現「全民瘋福袋」的一片狂熱。
百貨公司推出的新春限量福袋最夯,無庸置疑;其他如3C業者、國際精品品牌、大賣場、文具禮品書店、展售會等,也都有福袋推出,除了布袋、紙袋、還有超值行李箱當包裝;連餐飲業者也少見的推出第一大獎帝王蟹、生鮮超市的第一大獎是一頭溫體豬的福袋,話題性十足;廟會、某些公益活動、甚至總統的新春紅包也掛上個「福袋」名稱討吉利。
從上到下各行各業,全民瘋福袋的盛況,不亞於已經連幾槓的全民瘋樂透的買氣。
說起「福袋」名稱,又是個來自日本的流行。較為可考的起源乃於日本明治(1868至1912年)末期,東京銀座的松屋百貨公司為了慶祝新年,將各式各樣的禮物裝入精心製作的布袋中,以超低價格限量出售,以此來回饋顧客;後來演變成新年時各商店廣泛流傳的活動,取其福氣帶著走的意思。
台灣福袋發售歷史亦是從日系百貨開始,太平洋SOGO百貨於民國80年推出,新光三越百貨隨後跟進,反應極佳。直至今日,除了日本,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等地的百貨公司,都有新春福袋的銷售活動,且不時可見民眾漏夜排隊搶購的情況。
我很好奇,真正想要討個福氣的消費者有多少人?這可跟廟宇搶頭香的涵義不同,但如此瘋狂的漏夜、甚至提早兩三天排隊搶購的心態,應該就是一種「博運氣」的「賭性堅強」表徵吧?這讓我聯想起古早的童玩「戳戳樂」,5毛錢買一個機會戳一格,運氣差的就是銘謝惠顧、好點的有顆糖果、最棒的就是前幾獎有個娃娃或是其他超值玩具。
想來有趣,這種「博弈精神」還真是從小開始,其來有自。
既然是變相的賭博(也是商家變相的出清庫存),自然有輸贏、禮品有大小,消費者理該早就心理有譜;但是今年有關福袋消費糾紛的新聞也感覺特別多,不滿於花了千把塊還費時費力的搶購,卻只拿到不如預期的商品而向媒體投訴,媒體還弄個獨家報導?
創始國日本倒是很KUSO的把這種不是物超所值或不如預期的福袋稱為「鬱袋」、「不幸袋」,然後就有廠商逆向操作的推起「不幸袋」,以各種特殊商品來專攻年輕人市場,還賦予了「把不幸帶走」的美意。
只能佩服日本商人的腦筋真是動得快!
如果買彩券沒對上大獎,能夠自我安慰就當作「公益」,那麼對於「福袋」也最好能平常心視之,就當「小賭怡情」,要不就學學日本年輕人的KUSO自娛,「福袋」沒來,「不幸」帶走也不錯。
過年嘛!讓自己開春開心才重要,心寬大容,福氣才會湧至。
祝福大家,鴻兔大展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