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生活與倫理


週末,打算去東區的餐廳打牙祭,我們一家四口加上我老哥一家三口七人,出門前我發現姪女穿著夾腳海灘鞋,便念了兩句:「ㄟㄟ,要去餐廳用餐,穿拖鞋不禮貌吧!」

十七歲的姪女笑嘻嘻的對著我說:「姑姑,現在流行啊!滿街的人都麻這樣穿。」

我搖搖頭:「我不管滿街的人怎樣穿,要麻妳換上涼鞋、要不就穿球鞋,否則就不要跟我走在一起。」

她嘟嘟小嘴,有點不甘願的換穿了帆布鞋。

因五人轎車坐不下七人,所以我們兵分兩路,去程我開車,老公跟老哥搭車前往。來到東區頂好商圈這家義大利餐廳,坐定後,姪女不死心的對著我說:「姑,妳看,一堆人都穿夾腳拖。」

我環視了一下,果然,旁邊一桌十來個、看似約莫二十歲上下的一群年輕人,還有剛進門的六個十幾歲的女生,男男女女算起來有一半還真的都穿著夾腳拖。

「人家是人家,妳是妳,這裡雖然不是那種高級的餐廳,卻也不是夜市或路邊攤,穿拖鞋怎麼看都怪。」我堅持著,這不是基本的服裝儀容禮節嗎?

姪女喔了一聲,沒再多說。

飯後,老哥開車帶孩子們回家,我跟老公則到附近一家24小時書店買書,然後搭捷運回去。受到姪女的影響,我從餐廳、書店一路觀察到捷運站,發現穿著夾腳拖的年輕人還真的不少;這些夾腳拖,既非有跟的淑女鞋、或是有裝飾設計的夾腳鞋,很多都是橡膠材質的「純拖鞋」。我不禁問老公:「難道是我落伍了嗎?」

老公皺著眉反問:「現在學校都不教生活與倫理的嗎?」

我嘆了口氣,也是啊!禮節尺度或許能隨著時代而放寬,但基本的原則卻不會、也不該因此而改變。

我是所謂的五年級生,在我們這年代的小學有科「生活與倫理」,內容教導我們從灑掃、應對、進退、應物、處事、修身到生活規範、公民權利義務、倫理禮節等,如果沒記錯,好像整整國小六年教育都有〈或者是中低年級的四年教育?〉。

當時,這是我最討厭的科目,雖然我每次考試都能拿到一百分。

因為,課本中說看見老師長輩要問好,我們若是在走廊上遇到認識或不認識的老師沒有問好,就會被叫住訓斥一頓;課本中說,不可隨意吐痰、餐桌上要等長者先動筷、吃飯不可發出聲音、公共場所不可大聲喧嘩、要禮讓老弱婦孺、要愛護小動物等等,但是很多場合看到很多大人也都沒有遵守;課本中說,選舉要選賢與能,但是我曾親眼目睹一麻袋一麻袋的百元鈔票進了里長的家、再交由鄰長發送出去……,我認為課本所說,有些是小題大作,也有很多與事實不符,這些根本就是八股教條,所以我很討厭它。但是學校老師有教導要求、我的父母也很嚴格要求,又為了考試,我還是把課本中的東西通通記熟。

直到我結婚生子、孩子上了小學,我才發現曾幾何時,以前厚厚一本專科又要花幾年教育的「生活與倫理」沒有了,似乎被分散在社會科領域的小章節內,還有學校每週一次請來愛心媽媽教導的品格教育之中;我反而認為不足,不自覺的成了孩子實踐「生活與倫理」最主要的教育者。

我因參與班親會務經常跑學校,看到現在的孩子在走廊上遇到老師,也不見得會問好,老師們也沒有特別在意;我到班上,嘴甜的孩子會向我打招呼說聲:「姜媽媽好!」或是「阿姨好!」,或是在某些老師的要求下跟我問安,但還是有些孩子沒反應──通常都會被我抓過來「強迫問好」。幾次下來,孩子們就都會主動打招呼,顯示孩子們是需要、也是可以教導的。

一位家長看到我的舉動,跟我分享她家孩子狀況:「每天下課回家,我若是在廚房,常常不知道他何時進門;有幾次我在客廳看電視,他就從電視機前走過去,我叫住他,問他怎麼不說聲我回來了!他竟然回答我,妳不是看見了嗎?我真是生氣,這怎麼教啊?」

是啊!教育,本來就是政府的教育政策、學校與家庭才能形成鐵三角。

我想起有次,兒子考完公民試卷回家問我:「政黨政治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他列出了幾個考題上的選項,我很自然的回答:「當然是擴展勢力來為人民謀福利啊!」

「我跟媽咪的答案一樣,但是錯的。」

我不解:「要不然是什麼?」

「正確答案是,為了取得政權。」

我頓時感受到,當年我所討厭的「生活與倫理」再怎樣的八股教條、或是與現實有落差,但是卻讓我這輩子深刻記住的清楚知道,什麼樣的態度、觀念與行為舉止才是正確的〈即使自己有時也沒做到〉;而現今的教育,似乎把最基本的東西忽略了,甚至對錯都混淆了。

兩三個月前的畢業潮,企業設攤徵才,電視新聞播出的畫面,是就業徵才現場一個又一個穿著短褲、拖鞋或涼鞋的年輕人背影、下半身,受訪的企業人事人員搖頭說:「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懂得工作倫理與禮節嗎?還是對找工作抱持隨便的態度?是不是該多點尊重?」

之前某雜誌也訪問了多家知名企業的專業經理人,談他們心目中的徵才重點:態度、倫理與應對進退的能力,幾乎是共同的項目。

而日前一份大專就業力現況調查結果出爐,僅有三成左右的企業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能賦予畢業生充分的就業能力,並且認為大專生最需要加強的是工作態度、穩定性與抗壓性,及表達溝通等三項能力。但是調查中也發現,竟然有高達九成的大專生「自我感覺良好」,認為他們可以符合企業的需求,與企業主的數據形成很大的落差。

我又再一次的發現,企業的徵才理想與孩子的認知落差,不都存在於「失落的生活與倫理」當中嗎?

我開始懷念30多年前那幾本被我討厭的「生活與倫理」了!

下一篇
歡喜樂活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