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


編者的話

「與時間有約」是由天下雜誌出版,管理學大師柯維所寫的一本書。回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由於對未來沒有夢想和計劃,過著頹廢荒唐的生活而感到後悔。在偶然機會中,我發現這本書...

我試著作自己的生涯規劃,問自己要怎樣的人生、知道什麼事對我最重要?我不要為「渾渾噩噩」過活的我自責;我有理想、有抱負,我知道自己做什麼;很清楚、很篤定的朝著我的夢想前進。是每天,是一步一腳印的...

很慎重為各位推出這個專題,我只整理個人認為最菁華的部分,獻給那些沒有很多時間和耐心,只想知道怎麼做的朋友。當然這麼做,感動少了一點,希望你們能看書來補足。

思考問題

人必須不斷地自問:「目前最迫切要做的是什麼?我最大的本領和才華在什麼地方?」

如果辛勤工作、講求效率與速度仍無法解決問題,你該怎麼辦?
家人和朋友希望我花更多時間與他們相處,但如何能做到?
我要如何在個人生活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且都是應該做的事,我該如何取捨?
要到那裡去找和諧的人際關係、心靈的寧靜、身心的平衡感?

做事可以講求效率,對人恐怕很難有效。

而生命中真正的成就和喜悅常源自互動的人際關係。我們到底要如何掌握時間的「適切性」與「品質」?(所謂時間的品質,探究的是從一段時間中獲得多少價值,而不問對一件事投入多少時間)

電話鈴響,小孩哭了,交稿期限,檢討會 ...,無不令人分神去照顧。你知道你的生活是否受到「迫切性」的考慮所左右?

一個永遠為瑣事所困的人,只能擔任救火隊,絕無法有開闊的作為。這種人的生命是為別人而活的。

迫切性指數測驗,可了解你的人生觀是否以「迫切性」為根據。了解並改進它,對你的人生成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影響。

良心的建議

如果你還沒有很高的勇氣與決心去改變現在的你,請先探索自我。如果你接受了「重要事先做」的觀念,那麼用一週行事曆來規劃你的人生。

一週行事曆

多數人渴望的成功很少是偶然發生的,反而多是審慎規劃與周詳準備的結果。融合個人管理與時間管理的「一週行事曆」:網友可按照其設定的步驟,先建立個人信念。經由信念建立目標、目標定出計劃。再依計劃之「重要性」排定順序,如此將確使你每天的努力都將朝著你夢想接近。

請耐心進行以下每一個步驟。這是個非常講求內省的過程。希望你能在閱讀當中,時常停下來聆聽內心的聲音。它能指引你帶著喜悅去愛、生活、學習,並發揮偉大而持久的影響力。
如果你在實行的過程中遇到自己的挑戰,讓「探索自我」來找出病因,用「與成功有約」的原則來對症下藥。

步驟一:建立個人的信念

你在乎什麼?什麼事對你最重要?

列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三、四件事。
想想你有什麼長期目標。
想想看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什麼。
想想看你最希望有什麼貢獻。
重新思索你最希望得到的感受是什麼,是平和、信心、快樂、意義,還是有所貢獻。
假設你只有六個月的壽命,想想看這個星期你要做些什麼。
如果你已經有這樣一篇書面的信念,在計劃未來一週怎麼過以前,拿出來檢討,反省你內心覺得最重要的事。

步驟二:定下扮演的角色

生活其實就是各種角色的串聯,角色代表的是責任,人際關係以及貢獻心力。

「利器」型基本角色:所謂「利器」是形容人必須投資心力,以提昇物質、社會、心理、精神四方面的能力。我們可能忽略了運動的重要(物質),或荒廢了重要人際關係的建立(社會),對自己的領域不夠專精(心理),或是不確知什麼是重要和有意義的事(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現在請把你所扮演的角色寫下來。接著思索下面的問題:

我是否常感覺被一、二種角色所吞噬,因而無法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經營角色?
在我花最多時間精力去經營的角色中,是否已涵蓋所有「最重要的事」?
所列出的這些角色是否有助於實現我的信念?
如果我每週對這些角色檢討一次,以使一週的活動維持均衡,是否有助於追求圓滿的人生?

步驟三:依角色訂定目標

這一週內當我扮演每一種角色時,有那件最重要的事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思索這問題,你應該同時聽從理性和感性的聲音,而不是時鐘。仔細傾聽你的良知,答案的關鍵是重要性而非急迫性。

關於利器型的目標:

物質目標可能是定期運動與適當的飲食。精神方面可選擇冥想、或研讀有啟發性的書籍。心理方面不妨訂定目標去上課或自修。至於社會性發展方面,培養用心傾聽的習慣,誠實、無條件愛人的能力。持續加強這方面的修養,使自己更有能力去愛、生活、學習與發揮影響力。

現在請在一週行事曆的目標欄填上你的目標,並思索下面的問題:

如果我在下星期完成這些目標,會有什麼結果?
我對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如果我只完成部分目標,結果又如何?
會對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如果我持續每週都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會比現在更好過嗎?

步驟四:建立一週行事曆

先填入步驟二中的角色。
設定利器型目標。
將突發的想法或對各角色有互補作用的目標,列入「自我提醒」欄。
將一日中隨時可做的事列入「其他重要事項」。
一天中先定一個時間來實現「利器型目標」。
人際關係目標最好不要安排特定時間,列入「其他重要事項」。
要注意根本做法不是要把一整個星期排滿各個時區,而是要畫出幾個「時段」專注做重要的事。

步驟五:在抉擇時維持誠信達成目標

每天之始先做三件事:

省思一日的生活。
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
將一日中隨時可做的事列入「其他重要事項」。

步驟六:評估

每週訂定計劃前檢討信念
一週結束時做結果評估

多重角色的衝突

均衡不是模稜兩可,而是面面兼顧。

只要我們遵循自然原則,便能具備各種角色的基本能力,進而使不同的角色發揮互補作用。

維持平衡的三種觀念

1.「自然」的角色源自信念

每週把該扮演的角色寫下來,讓自己對這些角色以及生活中所有重要層面隨時保持警覺。
積極投入往往是一個人成與敗、平凡與超凡的關鍵。
當我們決定聽從內在的聲音,選擇短暫的失衡,我們可以結合其他人的力量,合力營造一個互賴的平衡狀態。
2.每個角色都具有對其他角色的責任

我們可以選擇留給下一代健康的環境、責任感、自我奉獻的期許,而不是留給他們自私和幻想。

3.每個角色都包含四大需求

每個角色都有四個層次:物質的(需要資源同時也可創造資源)、精神的(根植於信念與原則)、社會的(牽涉到人際關係)、心理的(需要學習)。

從「做事」的角度出發,往往會妨礙人際關係的發展。反之,如果能了解每個角色的社會意義,自然能與工作或生活夥伴發展良好豐富的關係。

通往目標的階梯

也許你的目標明確,動機良善,但只要運用的原則不當,還是可能功虧一簣。

有些人能堅持目標,有些目標會反過來抓住我們不放。達不到目標時對自己的誠信與毅力產生懷疑。達成目標時反而痛苦。

目標無法達成原因

目標太不切實際
預期與自我認知不符
沒有顧及自然成長原則
達成目標反而痛苦

是因為目標設定不符合自然原則,沒有充分發揮四種天賦的互補作用、失衡所致。

如何定目標

最好的方法是問自己三個問題:

1.目標的內容是什麼?

我希望達成什麼目標?對別人有什麼貢獻?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2.目標的動機是什麼?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的目標是否源自信念、需求與自然原則?我能因此透過各種角色而達到貢獻的目的嗎?如果有明確的動機,還應該再將思考與感覺向內推展,直到內在的熱切期許能與目標相流通。流通力愈強,實現目標時愈有持久的動力。


3.達成目標的手段是什麼?

要怎麼著手?遵循那些自然原則才能達成目標?要用什麼方法來實踐這些原則?

列出「可能」項目

有時我們靈機一動或與人談話後,突然有真正想做某些事情的想法。這時我們還沒有明確的目標,但又不想拋掉這個想法。列出「可能」項目,並依角色區分。不要記在「待辦事項」,增加壓力干擾目前工作。

信心與勇氣

當我們勇敢的依據良知與自然原則去訂定目標,往往都能有所成。長久下來,信心與勇氣倍增。這就是成長與自我實現的過程。

與良知對話

人生是否圓滿取決於你對外在刺激的回應。

想想看在抉擇的時刻我們是否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急迫性(近在眼前的事)
社會的一般標準(討好別人的事)
自己的期望
他人的期望
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我們長期以來認為重要的事)
實務型價值觀(我們希望在短期做到的事)
先天的條件
自覺和良知
基本需求
慾望
如何抉擇會漸漸變成思考的習慣,而思考的習慣對時間與生活的品質是最具影響的。


良知的抉擇

思索下面問題 :

有沒有那件事我做了以後能使這層關係的品質大為提昇?
在你思索時心中是否出現一個答案?
你確信做這件事有助於改善你們關係嗎?
你怎麼能確定?
這種直覺的認知事引導我們採取最有效且合乎自然原則的方法。

如何將抉擇付諸實行

1.提出有意義的疑問

在面臨抉擇時要能維持誠信首先就要提出疑問:

現在我如何能將時間做最佳運用?
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
現在的生活對我造成什麼壓力?
現在應該做什麼事?
面臨抉擇時,我們還可能產生下列疑問:

這件事是否在我的影響範圍內?
是否還有第三種解決方法?
我能運用那一條自然原則?
如何運用最恰當?
當你提出有意義的疑問時,不要忽略了智慧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2.聆聽良知的指示而不敷衍

你的生活時時籠罩在不快和痛苦中,就因為良知的細語第一次出現時你沒有好好去聆聽和遵循。

學習去聆聽,不但要聆聽良知的聲音,還要聆聽自己的反應。


3.勇敢的去實踐

對自己誠實、檢討內心深處的動機、放棄找尋藉口和合理化的習慣,需要絕大的勇氣。讓發自內心的罪惡感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


心也要教育

物質層次

身體是我們對自己負責的第一步。
身體健康可使決策品質提高。
心裡層次

我是否會將老闆的弱點告知其他員工,只為了滿足短暫的社會需求,或者我重視人際關係的品質,不在背後論人長短,有爭議時寧可當面談清楚。
老闆要求我加班時,我是否毫不考慮的答應,或者我會尋求第三種解決方案,以求滿足他和我的需求。
我們必須具備整體觀,了解環境中有諸多因素會使我們悖離自然原則。
精神層次

可以透過冥想、服務、研讀人生哲理書籍、牢記個人信念並經常檢討。
精神層次決定我們對「最重要的事」的定義。
社會層次

他只不過是擁有我渴望的東西。我把他的成就看成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自己的弱點,而我發怒的對象正是鏡中的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一套信念與原則作標準,很容易因自己內在的不平衡而指責別人。

依循良知的成果

他們能享有內在的平和與高品質的生活,絕不會浪費時間再找藉口、猶豫不前或怨天尤人。

在生活中學習

人在有生之年都要學習如何生活

在不斷向上成長的生活與學習循環中,評估是最後也是最初的步驟。

如何進行一週評估

我達成了什麼目標?
什麼力量幫助我達成這些目標?
我遭遇到那些挑戰?
我如何克服?
達成這些目標是對時間的最佳利用嗎?
我是否太專注這些目標,以致忽略可以利用一些意外的機會做更好的時間運用?
達成這些目標是否使我的誠信帳戶增加了?
有那些目標是我未達成的?
為什麼沒有達成?
我是否做了某些決定後反而達成比預期更好的時間運用?
我的決定造成誠信帳戶的增加或減少?
有那些未達成的目標應排在下一週完成?
我是否花時間做自我更新、反省與重定目標?
我是否每天花時間在磨亮利器?
投注在自我更新的時間對其他領域有什麼影響?
我如何使不同的目標與角色形成互補作用?
當我在某種角色中學習到人格或能力方面的教訓,應如何應用到其他角色上?
有那些原則是我在這一週中應用到的,又有那些是我想應用而無法應用的?結果有什麼影響?
整體而言我從這一週學習到什麼?

月或季評估

我在目標的設定與達成上有那些成功與失敗的特定模式?
我所設定的目標是否實際但富挑戰性?
什麼因素使我一直無法達成目標?
有那些方面可以再改進?
我是否引發自己或別人不實際的預期?如何修正?
如果你對下列步驟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能具體實踐,相信必能使你更懂得把最重要的事列為當務之急。

與你的信念結合
檢討你所扮演的每一種角色
確認目標
以一週為計劃單位
隨時不忘誠信原則
評估工作

下一篇
知易行難 父母的大罩門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