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 父母的大罩門


久不見的朋友到家裡作客;他再婚,所以半百的年紀還有個5歲的小女兒。吃飯的時候,就看著他老婆使盡方法餵食,孩子嬌滴滴的愛吃不吃,還挑食。

老公客套的說了句:「不吃飯呀,難怪瘦巴巴的,這樣長大會變醜喔!」

他們夫妻自然知道老公的本意,不過因為是太熟的老朋友了,也就尷尬的笑了笑說:「現在小孩又打不得,罵過幾次好像也沒用,我們也擔心他營養不足。」

我倒是很直接的提供了意見:「別這樣追著他餵飯吧,5歲也該自己用餐了,告訴他,不好好吃飯就下桌,下午別給他東西吃,晚餐他餓了,才會乖乖吃飯。」

「這方法我們試過啊,沒用。」朋友回說。

「一餐沒用,就餓他兩餐。」我說。

朋友老婆蹙眉的輕聲說:「他都這麼瘦小了……」

朋友也趕緊說:「等他上學,應該就會要自己用餐,吃飯問題就能解決吧!」

我聽了笑了笑,也就不再說話。

朋友走後,老公還笑罵我:「不是自己的小孩,就別管那麼多,又不是每個媽都像你這麼狠心。」

我聳聳肩。

「捨不得」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所以就算知道再多的教育方法,還是沒有辦法確實執行,結果就是讓孩子不斷「測探底線」,然後獲得「最後勝利」。

我常跟一些新手媽媽朋友開玩笑說:「學齡前的孩子不用照書養,也不用當豬養,而是要當成『狗』來訓練。」寵物再怎樣溺愛,多數主人還是會要求它在固定的地方大小便、餐盆用餐,踰矩就會處罰,作得好就有獎勵;對於心智尚在發育、還不能完全理解大人言語的幼兒,就是要這樣的養成。等到孩子大約國中階段、有理解能力與自己的想法之後,才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話」。

當然,這是我的方法,我可以狠下心餓孩子兩餐,你若做不到,就不是你的方法。我比較想強調的是,對於孩子的無理、不合矩,再多的「教育專家說」,都不如父母找出自己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