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也挨告(上)
2021-09-17
我收到筆錄通知了,好像是因為我在網路上罵人的關係,收到時我真是一頭霧水,但好像網路上很多人因此被告…
我仔細想了半天,真的不確定我有哪篇文章特別去罵人了,我不會罵啥幹xx或問候人家祖宗,頂多就是有病、智障、可憐阿這種的,而且我一定是因為看不下去或是那件事太扯,我才會留負面的留言,我是不可能無緣無故去罵人的。
查了Dcard的文章記錄,應該是有個女的自己劈腿還po文炫耀,講得振振有詞,很不要臉的那種,我也沒有說誰,就在下面回文:真是婊子,然後我就被告了!?就只不過這句話,又沒有很難聽,這樣也會被告?!告這個根本就是吃飽太閒吧!真的很有事耶,自己敢作不敢給別人公評喔?明明就是自己欠罵吧!
我因為這件事很生氣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去Dcard和fb po文問網友,結果竟然有人跟我說:大二生講話還這麼白目、你要不要檢討一下自己說話、白目直男口無遮攔、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容易得罪人….等。有沒有搞錯!我今天應該是受害者耶,現在是在檢討被害人嗎?越看真的越生氣耶!
結果現在應該怎麼辦,我也不知道該問誰了,查網路資訊好亂 一堆人說告得成也一堆人說告不成,有人說筆錄一定要到也有人說可以不要理他,心情越看越煩,我真的好煩啊!
阿豪
感謝你的來信,從你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你怒氣、委屈和摸不著頭腦,只是無心留了言”公評”怎麼會就收到筆錄通知了,我想要是我收到筆錄通知一定也會先是緊張一下,接著因為資訊很混亂而感到非常煩亂,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尋找專家諮詢,可能透過專業的協助會比網路上眾說紛紜更準確一些,同時也會省下自己因為查到資訊不同,這種反反覆覆帶來的焦慮感。
我相信你是因為對某個事件「特別有感」,所以就在原po的文章下留下你的情緒,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想想這個事件為什麼會特別挑起你強烈的情緒,是因為個人經驗,感同身受?或是親近的朋友經歷過,而讓你同仇敵愾?還是挑戰了你原本對於某些事情的價值觀?思考背後的原因,也許也能找到某些讓我們卡關過不去的情緒、或生命事件。
網路因為匿名性與即時性的特徵,有時會引導我們產生錯覺。匿名性使人能隱藏自己的身份,會感覺到說話更自在、更不受拘束,因此有時候會激發我們說出平常在可以辨識、具名的形況下不敢或不能說出的話,也讓我們更不加修飾的使用更多帶情緒的批判字眼。即時性讓留言回覆串即時傳遞到手機上,使人產生一種有很多人其實是跟我看法一樣的感受,所以可能當「大家都這樣罵」,我也是只是加進去發出公道、我覺得正義的聲音。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但是其實某種程度上卻是孤寂的,每一個人都透過某一段文字、某一張照片、某一個人的某一個瞬間,如此片面的方式來看待人,同時留下評斷,可能有時候留下評論的人都覺得自己這樣說「很正義」,但是卻忘記去觀看整個事情的脈絡、以及被評論者他可能有很多面向。
就像這些說你白目、口無遮攔的人,不了解你的個性、你的全貌、你做事的動機,也不知道你所描述的自己是:「一定是看不下去」才會有負面留言,這種不被網友理解、或被曲解、被指責的體驗,可能多少也有讓你感到透過網路其實只能扁平的看到某個人、某件事吧!
近幾年有些刻意炒作爭議議題,換取流量、點閱率的網紅,或背後根本就是一個機器操作的假帳號,靠著炒議題流量換金流等等的,這些爭論議題通常目標就是挑起情緒、激起混亂、紛爭。如果說不看、或不使用網路太不切實際了,但是也許嘗試關起手機,不要因為一時情緒而留下用詞強烈的留言,是成熟、且能保護自己的方式。
比起網路,我仍是更喜歡面對面的跟好朋友討論事情。因為彼此信任,即使意見不同,但是因為認識眼前這個人、知道他很多面向,所以看法不同也不傷感情;而且一起討論,能得到看待事情不同的觀點,如果需要討拍、想要被鼓勵、或給個當頭棒喝,朋友也都會幫助我們。這種真實的友情可能比網路留言串引發討論的速度慢上很多很多,但是會更真實、更長久一些,希望你筆錄透過專業協助可以妥善處理,也期望你在現實生活中擁有可以討論不同觀點、分享情緒的友誼。
相關文章
陷入仇恨的母親(上)
社交軟體下的憂鬱
性別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