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名譽受損而輕生的迷思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之前有位國內知名機構總裁到離島自殺身亡的事情,起因乃因為被某雜誌報導說他買學位之傳聞。當初此事除了讓我感覺媒體力量之可怕外,也讓我相當心疼當事人。這個心疼包括二個部份,一方面心疼在媒體報導下所承受的極大壓力,一方面也心痛於他選擇用如此「不理智」的方式面對傳聞。試想,如果他現在在天上看著人間,當他看到,有多少人還記得此事?有多少他所愛的人仍未走出傷痛?他會不會後悔他當初的決定?

其實從古至今,歷史上總有許多類似的「壯烈」事蹟。舉凡古代婦女當遭受性侵時,以死換取「貞節牌坊」的作法,一直到戰場上不願被敵人屈辱,寧願犧牲性命也要保全「民族情操」的舉動,都在在反映出,東方社會中對於「名譽」、「面子」、「形象」、「尊嚴」的集體意識,甚至可以說是對這些主題的過度重視。一直到現代社會上,仍可見到許多人因為名譽受損或面子掛不住,而選擇消極或激烈的面對方式;前者比如變成退縮、自責的生活方式,而後者則造成自我毀滅、或是毀滅他人的舉動產生。

今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得獎影片「東京奏鳴曲」(日本)中,描述一位中年失業上班族,怕家人知道他失業事實,每天仍穿著西裝筆挺出門,還把手機自動設定成固定時間響一次,因為要「假裝」很忙,變成名副其實的「流浪上班族」,這種情況在台灣目前也是常見的現象。其實在許多失業的個案身上,壓死最後一根稻草的,往往不是失業問題的「本身」,而是失業問題造成的「代價」---那就是「名譽.面子.形象.尊嚴」的一連串喪失!在男性的身上,尤其看到此部分更明顯。但是他們往往沒有發現,身旁的人在乎的根本不是這些「假象」,而是他們真正與家人坦誠的分享、相處與共同走過難關,這些「假象」(名譽.面子.形象.尊嚴)只是他們自己自以為是別人重視的,事實上別人可一點都不在乎。套句認知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他們「自以為」別人很重視名譽(不合理信念),但「事實上」他高估了名譽在生活上的重要性(犯了認知上的邏輯謬誤)。如果他可以了解到,名譽只是生命中的一部份,但絕非生命的全部(建立了健康的合理信念),他便能在名譽受損的當下,選擇用更理性的方式活下去。

所以,你覺得那些名譽受損便自殺的人,是真正的智者?還是愚昧的傻子?我想我們都知道答案。

下一篇
經濟風暴下的壓力調適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