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孤單、失敗焦慮與自殺危機


重點整理:

 ●孤單感跟對失敗的恐懼,在年輕人之間很普遍。

 ●只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覺得自己被關心、被在乎。

 ●很多年輕人還沒開始就已經覺得自己落後了。


現在的年輕人,孤獨感和對失敗的恐懼好像變成了常態。有個調查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覺得別人真的在乎自己。這樣的情緒不只讓生活變得更複雜,還會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增加自傷或自殺的風險。理解這些問題的關聯性很重要,才能真正幫助年輕人走過低潮。


年輕人越來越孤單


孤單已經是普遍現象,尤其在年輕人之間更明顯。根據 Cigna 2020 年的調查,79% 的 Z 世代(18 到 22 歲)覺得自己常常很孤單,比以前的世代高很多。


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在用社群媒體,但很多人即使掛在線上,還是覺得很孤單。這有一部分是社會互動模式改變,加上疫情的影響。社群媒體本來是讓人更有連結感,但有時反而讓人更孤立。大家在 IG、TikTok、Snapchat 上看到的,都是別人最光鮮亮麗的片段,容易讓人產生比較心理,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成功。研究也指出,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會讓人更憂鬱、更孤單(Twenge 等人,2021)。


孤單不一定是身邊沒人,而是內心感到斷裂。很多年輕人會想:「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都很有方向,我卻很迷惘?」這種「局外人」的感覺,會讓人更難主動求助。


研究也發現,孤單不只是情緒上的痛苦,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有篇發表在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的研究(Holt-Lunstad 等人,2015)指出,長期孤單對健康的傷害就像每天抽 15 根菸一樣嚴重。而且跟憂鬱、自殺念頭有很強的關聯。


對失敗的恐懼,壓得人喘不過氣


現在的年輕人常常被要求要在學業、感情、工作上樣樣成功,壓力超大,害怕失敗的情緒無所不在。很多人甚至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已經落後。


有研究指出(Sagar 和 Stoeber, 2009,《Frontiers in Psychology》),完美主義和對失敗的恐懼會讓人陷入焦慮、憂鬱,甚至情緒崩潰。這些壓力來源不只來自社會、家庭,也來自年輕人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他們很迷惘,對未來很焦慮:能不能找到穩定的工作?能不能搬出去住?感情能不能維持下去?

腦海裡常出現這種想法:「如果現在沒成功,以後就沒機會了。」「大家都走在前面,我怎麼這麼爛?」

社群媒體上的「人生勝利組」更是火上加油,讓人覺得一點小失敗都不能有。這種想法會讓人越來越逃避,出現冒牌者心態,甚至精疲力竭。久而久之,自信心被打擊,對未來也越來越絕望。


孤單+恐懼,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當孤單感加上對失敗的恐懼時,後果可能非常嚴重。


美國 CDC 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內,15 到 24 歲的自殺率上升了快 60%。

根據《JAMA Network Open》(Twenge 等人, 2021)的研究,常感孤單的年輕人,比較容易產生自殺念頭。

而《Psychological Medicine》上(O’Connor 和 Kirtley, 2018)的一篇研究也發現,那種「我就是個失敗者」的感覺,會讓人陷入無價值感,是導致自殺的高風險因子。


很多年輕人會想:「我這樣永遠達不到別人期待,那我活著有什麼意義?」或「我根本不屬於這個世界,沒人在乎我,就算我不見了也不會有人發現。」這些想法通常不會被身邊人察覺,更需要我們主動關心、及早給予支持。


怎麼幫助年輕人?


1. 建立更強的人際連結


 ●多參與真實生活中的互動、加入支持性社群,有助於減輕孤單感。

 ●學校、職場、社團可以發展導師制度、同儕支持小組。

 ●團體治療和支持團體,能提供一個安全空間讓年輕人分享心事,感受到被理解。

 ●偶爾離開社群媒體,專注在正向內容,也能降低孤立感。

 ●幫助那些難以交朋友的人找到資源,像是開放式辯證行為治療(RO-DBT)就是一種針對人際連結的方式。


2. 重新定義「成功」和「失敗」


 ●學校與職場應該鼓勵成長型心態,讓年輕人知道「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

 ●家長、老師、前輩要幫助他們看到成功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次性成就。

 ●練習自我同理,能減緩完美主義和對失敗的恐懼。

 ●提升社群媒體識讀力,讓年輕人知道網路上看到的「完美生活」其實只是包裝過的版本。

 ●對有強迫完美傾向或情緒壓抑的人來說,接受治療也是一種重要支持。


3. 擴大心理健康資源的可及性


 ●提供更容易取得的心理諮商與危機支援資源,真的可以救人一命。

 ●學校與職場應該主動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與檢測。

 ●提早讓年輕人習慣心理諮商,讓他們在還沒崩潰前就能獲得幫助。

 ●為不同性格特質的年輕人,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心理支持方式。

 ●社群平台應優化演算法,避免強化比較文化,多推廣心理健康的內容。


結語


孤單、失敗恐懼與自殺問題,在年輕人身上都是不容忽視的大事。社群媒體可以是連結的工具,但也容易讓人陷入比較與自我否定。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扮演一個關鍵角色——幫助建立更有溫度的連結,重新看待「成功」,並確保心理資源對需要的人是可觸及的。


這樣的社會,才有可能讓年輕人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被支持,對未來也還能懷抱希望。





經作者同意轉載翻譯自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pieces-of-mind/202503/loneliness-fear-of-failure-and-suicide-among-young-adults




相關文章


自殺在學生同儕間造成的效應:困境與解套


認命?韌命? -談生命困境中的自我選擇權-


你也覺得孤單嗎:大學的人際好陌生 -檢視自身個性的最佳時機-

下一篇
社會不公平啦! -你有多麼憤世嫉俗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