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輕度腦創傷(下)





反覆輕微腦震盪也會造成傷害


奧瑪魯把這個疾病稱為「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CTE),並於二○○五年七月在《Neurosurgery》(神經外科)期刊中,發表一篇名為「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in a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Player」(一位美式足球聯盟球員的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論文,正式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和美式足球連結起來。


他在那篇論文的結論中指出,從韋伯斯特這名美式足球傳奇四分衛的解剖中發現,遭受反覆輕度腦創傷後,導致潛在的長期神經退化,但其發生率、病理機制,以及和從事美式足球賽事時間長短的相關性,尚未獲得充分研究,因而建議採用全面的臨床和法醫方法,進一步探討這種新興的職業運動傷害。


沒想到,奧瑪魯的研究結果卻遭到美式足球聯盟(NFL)的強烈抗議,認為與事實不符。但在鋪天蓋地而來的輿論壓力下,該聯盟還是採取一些預防性措施,二○二二年十月十八日更對外宣佈,他們將資助腦震盪的研究,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方法,幫助更多人了解是否患有腦震盪。


這些年來,濤蛋白已被證實和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神經病變有關,也和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密不可分。


濤蛋白通常一開始只是零星沉積在前額葉等少數特定腦區,再逐漸擴大到顳葉、杏仁核及海馬迴等區域,最後幾乎遍布整個大腦,影響情緒和記憶。


二○二三年三月二日,一項針對三百多名前美式足球運動員的大型研究發現,有腦震盪病史和腦震盪症狀的運動員,在日後的生活中出現認知能力下降。


該研究顯示,與同年齡層的男性相比,這些在美式足球職業生涯中遭到腦震盪的運動員,在情景記憶、持續注意力和處理速度的評估中,得分較低,且所用的詞彙也較少。


這些平均二十九年前從球場退下來的美式足球運動員,接受長達一小時的線上測試,研究人員再將他們的測試結果,和另外五千名不打美式足球的同年齡層男性志願者相比,發現較年輕的前美式足球運動員測試結果比志願者好,但年紀較老的前美式足球運動員測試結果,就比志願者差多了。


研究人員發現,多次腦震盪並不會讓日後生活中的麻煩增加,但他們比較擔心的是,這些美式足球運動員在以後會出現什麼症狀。因為,他們已發現了一個可能在性質上有所不同的症狀,那就是意識逐漸喪失。





腦創傷會影響認知功能


美式足球聯盟和奧瑪魯之間的爭論,不管孰是孰非,高衝撞性運動可能導致腦部受創的事實,逐漸傳播開來,廣為人知。


國際知名的腦神經醫學專家、臺北醫學大學神經醫學研究中心院長蔣永孝舉了一個在美國大學校園廣為流傳的例子:一些擁有美式足球天賦的高中生拿到獎學金進入大學時,校隊的學長通常會耳提面命一番,「你的學分,最好在大一修完。」


「為什麼?」這群菜鳥學弟聽得滿頭霧水。


「你如果沒有在大一把學分修完,到了大二、大三以後,就沒有那麼好的能力唸書了。」


學長們的理由很簡單,美式足球是高度衝撞的激烈運動,就算穿上厚厚的運動衣,也戴了全罩式頭盔,但一次又一次的高速衝撞,還是難免會對腦神經造成傷害,一般日常生活還好,但如果要動腦考試,或是做一些較細膩的事情,多少會有問題。


臺北醫學大學腦意識創新轉譯中心主任陳震宇指出,《震盪效應》這部以腦創傷為主題的電影,引起很大的迴響,並引起《紐約時報》的興趣,深入報導多位美式足球運動員死後,家屬將他們大腦捐出來供醫學研究的新聞。


這些年來,大家已普遍知道,那些美式足球員當年雖然沒有什麼大礙,頭部的電腦斷層掃描(CT)看起來也還好,卻可看到腦部有因撞擊產生所謂的細微結構變化,包括小範圍出血,而這很可能就是導致他們後來出現精神及認知異常的原因。


美式足球離台灣很遠,騎乘機車卻是台灣人的日常,而摔車事故時有所聞。一樣的腦創傷,一樣的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及其衍生的諸多後遺症,我們沒有置身事外的理由,只能嚴肅面對。


本文經讀書共和國授權節錄自發光體出版<輕度腦創傷其實很傷! 別忽視它帶來的影響>




相關文章


不容忽視的輕度腦創傷(上)


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


輕度腦創傷個案(上):車禍意外讓律師不得不放慢腳步

下一篇
不容忽視的輕度腦創傷(上)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