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重生
2018-07-15
當初志豪看中小慧的文靜內向,是他認為所謂賢妻良母的條件,大學四年兩人共度一段甜蜜的時光。但畢業後,感情開始淡化,原因卻也是因為志豪認為小慧「帶不出去」,不能和他的朋友打成一片,於是五年的感情落得分手收場。從此小慧便陷於深深的自責與自卑當中,覺得自己不夠「好」。三年後再碰到文哲的追求,她也遲疑不敢接受,「他也是喜歡我的文靜,最後會不會跟志豪一樣?」
可欣的情況剛好相反,她活潑主動,交遊廣闊,但與家祥交往十年,論及婚嫁時,家祥卻遲遲不肯結婚,他的理由是可欣過於強勢主動,長期「忍受」下來,他覺得自己「太不像男人」。兩人分手後,這段傷痛也使得可欣不再敢如昔日般主動追求愛情,碰到好機會或好男人時,不知覺中的就任憑擦身而過。
「很痛!」只要會用心經營過一段感情卻沒有結果,一定會有所傷痛,但這一份失落感並不代表「不好」,當然也就不該與「不要」聯想在一起。人們慣以結果來判斷事情的好壞,認為沒有結局就是「傷痛」,反而忽略整個過程中所呈現的意義及價值。
其實心理諮詢專家們通常會鼓勵人們多談戀愛,重點即在告訴你如何在過程中學習認識自己,看清對方,才不會存有理想對象的幻影,最後才能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
大部分的人都得在感情歸屬的尋覓過程跌倒數次,才能有所謂的結局,所以有人一次即成功是幸運,沒有結果卻是正常現象,那表示合適的人尚未出現,實在不足以否定個人價值與所有過程。想想,勉強結合或認識不清的婚姻,不也落得離婚收場?結婚又怎能代表即是「好」結局呢?感情是需要不斷經營的。
以上述可欣的個案來說,「主動、積極」是很正向的特質,只是面對某些傳統價值觀,她可以用點技巧來表達,適度修正,不僅不會受盲目無知的控制、處於被動的消極狀態,還能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主導未來的情愛路。
再者,每一段感情的結束,絕非「單一特質」所造成,要知道每次戀情對象、相處方式與價值觀都屬「獨立個案」,若為了過去一個或數個不適合的人,而錯失更多合適的對象,實在沒有必要。用舊有的失敗經驗回應新的對象,只會讓自己陷入不好的惡性循環中。
宗教所謂的「無常」,就是開釋人們面對各種挫折,永遠得在過程當中學習,失戀不過是其中一道關卡而以;而專家只能給予認清自己、面對自己的協助,想走出過去,完全得靠自己不斷的心理建設與成長。
這份努力的過程才是真正「好」的定義。
【貼心便利貼】
給曾經在情愛中跌倒的有情人良心建議:
用心去談情,肯定彼此相愛的一切,即使失敗,也能在當中了解自己的弱點缺失,適度修正,只要能超越這份心結,就會更成長,更懂得如何選對合適自己的人。
跟舊愛說掰掰吧,舊愛只是「假想敵」,你要面對的是「自我的內在對話」。學習放下,才有再提起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