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蛋炒飯說起
2014/09/01
蛋炒飯的思考
蛋炒飯顧名思意,便是由蛋及飯組合而成,手藝好的大廚,炒出的成品,每粒飯上都均勻的塗上一層蛋皮。手藝差的人,有些飯粒上沒有蛋皮,有些飯粒則沾有太多的蛋皮,簡單的說,就是蛋沒有均勻的散布到每一粒飯上。
對於生活就不易及??講就吃的人來?,這些差異所產生的價格不同,沒有什麼意義。對於生活尚可或講就飲食的人來說,多花些錢來享受高品質的食物是值得的。
對於臺灣的教育而言,我們希望屬於前者(蛋均勻分佈在每一粒飯),或者是後者(有些飯粒上有許多蛋,有些沒有)。其實,我們教育人員的用語(教育機會均等),與蛋炒飯的例子相通,衡量教育成效的要件之一,就是政策受益者的普遍性。
當前臺灣的國際教育雖然用力甚多,也列入黃金十年的教育白皮書中,而實施至今,人們談論較多的是:國際交流。不論其形式為何,其受益者都局限於參加交流的少數師生,甚或少數學校,對於全面提升國民的國際觀貢獻甚少,但其所消耗的經費可觀。
如再進一步思考,我們交流的對象偏重於經濟發展良好的極少數國家,對於世界上人口眾多的多數國家,我們的人民的認識幾乎等於零,導致我們的國際觀甚為偏頗。
少數人具有異國經驗,但偏頗不全,多數人欠缺異國認識,無所謂的國際觀。這就是我們當前的國際教育。
三原色
從一張照片中間我看到排3扇窗,最左沒有任何障礙物,中間1片有2個重?的玻璃,最右則有紗窗。由這3扇窗,我們看到的景色有否差異,那個景色是自然的原貌?我們知道自然光由紅、綠、藍3原色組合而成,如果組合不對,我們看到的景色便會失真。
當前國際教育的認識及介紹有些像是缺少某一3原色的透鏡,使得國人的國際觀失真,深受歐美(其實就美英2國)的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美英立場,沒有自己的獨立看法,何來台灣的自體性,何來具有本土意識的台灣認同。
用一個失真的透鏡看世界,?確堅信自己了解世界,那比承認自己不了解世界更嚴重。
你想要吃怎樣的蛋炒飯?看透窗外世界的又是哪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