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不性由你?
2013/07/01
四、五年級生如果提到「性教育」,多半都會開懷笑出聲來,異口同聲的說:「健康教育第十三章與第十四章!」,在那年代,這兩個章節就如同「不能說的禁忌」,多數老師會叫學生回家自己看,有些老師則視男女分班的狀況、教授單一性別的性特徵;老師不教,父母不知如何開口,報章雜誌偶有的報導也僅是點到為止……封閉的環境,讓青少年懵懂好奇但行為相對保守。然五十年後的今天,「性」不再是禁忌的話題,只是全面開放的性教育,讓青少年「多懂了一點」,「多敢了一點」,其他的正面影響似乎卻少了一點?
「九月墮胎潮」幾乎是每年暑假開始就令醫師、學者及家長憂心的議題。目前國內並沒有正式通報的青少女墮胎數字,但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0年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發現,15 到17歲的青少女,曾經懷孕比、曾經人工流產比約是0.4%;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江千代也推估,每有一名青少女生育,至少另有四人次做人工流產;另據這兩年全台31家「青少年親善門診」個案統計,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是因為未婚懷孕而求診,意外懷孕的主因幾乎都是沒避孕。
兩個月前,高三的大兒子說護理課老師要每人帶一個保險套,當天放學回家就笑著跟我說,老師問了全班近30位同學,主動請父母提供保險套的人只有3個人,這3個人都加分;這不難想像,就國情來論,要中國的父母像洋人父母那般主動提供保險套等給孩子們,似乎仍有那麼點困難;而孩子們願意主動跟父母談性、或是溝通報告某些「狀況或後遺症」的,也似乎仍待加強。我不禁會心一笑,覺得這護理老師真是有心。
青少年因為不知如何處理面對未婚懷孕而自殘、或是不當墮胎危害生命等等新聞事件時有所聞;雖然我們這一代與孩子剛好處於「性不性」開放交接的兩個年代,但一般學校都能給予孩子相當程度的性知識,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所要做的調整適應,應該是正確的性觀念的建立,才能減少與孩子間的溝通障礙。
許多學者專家都擔憂,青少年的交友空間因為網路的普及而變得更複雜,初次性行為年齡層降低、非單一性伴侶、未婚懷孕而生子或非法墮胎等等問題接踵而來,但這都是無法避免的環境改變;所以我總跟兩個兒子說,性觀念只是兩性教育的一部分,什麼年紀要不要與女生交往,我不介意;會不會有什麼行為,我也不介意(更確實的說,我也管不到),但十多歲的你自己,要想清楚,能夠付出與接受的是什麼?能夠承擔的責任與承諾又是什麼?畢竟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另一個人的人生也可能因你而改變;父母一定會陪在你身旁,但終究只是協助的角色,也陪不了一輩子。
學校、社會、家庭都有共同的責任吧,讓孩子知道:開放的性教育,不應等於開放的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