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 才有羞愧之心
2013/03/31
一位任國小教職的朋友感嘆的跟我說:「現在的孩子是欠缺羞恥心,還是不知道什麼是羞恥呢?」他提到,因為不能體罰,所以學生犯錯的時候,通常都是罰寫課文、勞動服務或是罰站,然而他卻發現,這些被處罰的孩子,罰掃廁所一樣嘻鬧玩成一片、罰站在教室門口也毫不在乎似的扭動;責罵兩句,頭一低、卻皮皮的不見悔意。這跟我們這些五六年級生的當年比較:一點小處罰都會羞愧到不知如何是好,實在差距甚遠。
是老師欠缺威嚴的利器?亦或是家庭教育?
他說,他從不以成績來論定學生的好壞,有些孩子的課業與品格問題很明顯來自父母疏於管教、但也有不少孩子家庭狀況良好卻更囂張;像某生的家長都是高知識份子還任高官,可是某生不寫作業被處罰抄寫課文時,這位家長卻來跟老師「討價還價」,說孩子成績很好,罰寫課文沒有助益、浪費時間,又提出孩子補習、學才藝很忙,抄寫「過度」對孩子手腕有影響等等理由。最後,他只能請家長多叮囑孩子要按時交作業、簽名「切結」了事。
另幾個被罰站的孩子,家長也都是白領主管皆級,雖然都很客氣,卻來跟老師提說,讓孩子公開罰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心理會不良影響,或是心疼孩子罰站門口會吹冷風之類的,希望以後處罰他的孩子用別的方式……。
「我很想跟這些家長說,有沒有讓孩子知道不按時交作業是不守規矩的?有沒有問過孩子會覺得羞愧嗎?有告訴孩子錯了就該接受懲罰,下次別再犯錯嗎?為什麼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就該特例呢?」朋友說。當這些處罰,被幾位自認為「管教良好」的家長一攪和,他對其他學生的處罰威嚴就變得很薄弱,精明的孩子有樣學樣,找家長背書,免去或減少處罰;而原本家長疏於管教的那些孩子,也就認為,老師處罰不過爾爾,也沒啥大不了,「只是沒有家長當靠山」而已。
於是,那些不交或是遲交作業的孩子,並未有明顯改善;上課說話或傳紙條而被罰站的孩子,依舊故我(原座位罰站)。「家長都出面了,我還能說什麼?他們無所謂,我也只好無所謂了!」
「呵呵,你任教多年有經驗啦,還是有辦法解決的啦!」我笑著跟朋友說。她說是有辦法,可是那份教育的熱情難免會逐年遞減,受制於某些政策體制之外,家長還要卡一腳,甚者別小看這些小學生,動不動還會說要揭櫫媒體、或是提告之類的「童言童語」。
在我過往的採訪經驗與觀察,我也認同朋友的觀點—規矩必須從小養成,在孩子仍是可塑的時候,讓他們知道懂禮節、遵守團體的規範並能明是非對錯;否則就會出現很多我們經常可見的「小霸王」,自我而優越、耍特權,把許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小錯無所謂,大錯則有父母頂著,最可怕的是,有時候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愛的教育?我不免疑慮,現代孩子是被「溺愛教育」了吧?
目前教育體制下,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往往超過七小時以上,若再扣除交通、補習、安親等等時間,老師跟孩子相處的時間遠遠大於家長,所以親師的互動更顯重要;若是讓孩子犯錯卻不用受罰,恐會混淆孩子的對錯認知,抑或讓孩子以為只要成績好就可以目空一切,如此長大之後的品格堪憂;另方面也會造成老師管理班級上的失衡、威信銳減。
知錯,才會有羞愧之心!
處罰的終極目地,就是要讓孩子「痛」一下,他才能印象深刻、知錯而能改;若無法達到效果,那處罰也就沒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