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2013/02/28
大學學測成績公布了,我家大兒子的表現比預期好了些。
想起前半年,家中氣氛真是緊繃:高三的老大一如平常般的,下課回家就抱著他的電腦勤作程式,還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學生籌辦起某個資訊研討會;且他還代表學校前往國外參加某著資訊比賽,又因為作品入選國際科展,忙著準備參賽的資料……這種種狀況,實在很不符合一個高三考生應有的作戰規劃。
老公非常的不以為然,三不五時就在我耳邊叨唸著:「只剩下百來天了,你就這樣放任你兒子嗎?」
我們兩人的教育理念向來就不同調,我採隨性發展,老公卻保守而強勢,只支持他認定「傳統的好路」,例如:我讓孩子們從小就參加很多的課外活動,一來可以增廣他們的見聞與接觸各種不同領域,二來也能讓他們體驗並發現自己的興趣,老公則比較傾向把書念好就好;又如小兒子升高中沒分發到老公理想中的學校,但職校卻進入前三志願,老公就認為唯有高中升大學才是正道,頗為堅持要送他去管教嚴格的私立中學就讀,還是我力保才讓小兒子去念了他喜歡的建築科。
我只有聳肩、笑著回他:「他在校成績維持得還不錯呀,就是數學還起不來。不過這也只能靠他自己努力加強了,我們也幫不了忙,他都十八歲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要知道為自己的作為負責。」
雖然老公向來尊重主要管教者的我的方式,但這次老大考前的狀況並沒有隨著學測日期接近而改變,反而因為幾個活動時間都卡得緊,老大抱電腦的時間更長,甚至還影響了他的睡眠與作息。這讓老公在考前30天,隱忍的情緒終於大爆發,對著我說:「十八歲能負什麼責?他這次要是大學沒考上,才都是你的責任。」我沒應聲,我知道老公是焦慮了!
我想很難有像我這樣放任孩子的高三家長吧?難怪老公要抓狂,但老大跟我說:「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我自有安排。」我又怎忍心(也不想)徒增他考前的壓力。
想起三年前,老大國三時,也不參加暑寒輔導、晚自習,我都應允了。但看著班上其他同學都在學校老師與家長的規劃配合下,似乎強化不少考前的準備,不少同學還去補習考前衝刺,當時我真的不免擔心老大缺少了這些,會因此落後人家。
直到某天,老大班上有位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的小女生跟我說,她好羨慕我家老大,從小就立定目標,朝著他所喜愛的資訊領域前進,而她自己卻仍茫茫然:「念書是為了什麼?考第一名又如何?」
我才恍然大悟!可不是嗎?多少優秀的孩子努力爭取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卻不知所學為何?茫然然的、甚或心虛虛的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或是為了不讓父母失望而讀書,能夠先領先走一步就算一步;但我家老大在國小就能夠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進修電腦程式的相關書籍,又為了更快速與直接的掌握最新資訊、還有上網搜尋國外先進的資料,而努力學習英文;他也充分了解,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如果要實現他的夢想目標,基本的課業也不能忽略,他才有機會考上教育資源豐富的名校,將來也才能獲得更多更好的進修或工作機會。
他清楚自己的目標,明白自己為了目標該做的努力,也確實的去進行,完全不需要我催促或是操心,對這樣的一個孩子,我還需要去給予考上第一志願的壓力嗎?
於是,我學習放手,學習不在乎世俗的比較眼光,學習去信任並尊重與支持我的孩子—即使他的表現不如預期,然他也會知道自己努力的不足,與自我目標的差距而去修正。
三年前如此,如今亦是。
說不擔心是騙人的,我也不敢侈言自己多麼豁達—站在父母的角色,哪可能沒有終極的期望,多少都希望孩子能滿足自己的虛榮與面子;更何況傳統保守的老公,跟孩子也不如我般的親近,加上老大當年以些微分數與第一志願高中擦身而過,如今的狀況,老公的焦慮可想而知。只是我很難去改變他的觀念,也難用言語去讓老公理解我跟孩子間的信任與默契。
「幸好」老大這次學測成績還不錯!用「幸好」兩字,是解除了老公的焦慮不安,我相信也能讓老公看到自己還孩子的優勢,老大證明了他自己;而這應有助於緩解他們父子關係的緊繃。
大學學測結束,緊接著又有國中基測與大學指考,多少孩子與家長都面臨著壓力及焦慮?清大彭明輝教授在其《困境與抉擇》文章中說道:「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地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瞭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我以此來勉勵孩子,而這樣的觀念,也是父母們該學習的認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