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能力
2013/01/31
我經常聽到家長說,要培養孩子的競爭力,否則就會趕不上人家;對多數的家長來說,這個競爭力就是「培養優勢的能力」。我也在意我的孩子是否有具有優勢的競爭力,但在這之前,我更重視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孩子吃穿靠父母,多數都在父母的羽翼保護之下,哪需要什麼生存能力?若又太早讓孩子了解「社會化的生存能力」,沒必也也沒效果吧?且只要孩子有優勢的競爭力,自然就會有生存能力,也不用操心了吧?
在我個人的認知,優勢競爭力並不等於生存能力,就如同婚姻不等於愛情一般。一個功課名列前茅、學歷高的孩子,不見得在職場上也能拿第一或事事順遂;一個學習態度良好的孩子,也不見得能夠有足夠的抗壓力、或是處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在樣樣都能優秀之前,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培養「有面對事情的勇氣,知道如何處理事情,能夠自我負責」的生存能力。
校園霸凌就是一例。
人家都說我大兒子看起來敦厚老實,總是微笑著一張臉,有禮貌也口齒也伶俐;殊不知,他小時候外號叫做「大番薯」,因為從小他就不愛言語、也不愛笑,圓圓壯壯的身材,公婆就用客家話笑說他是「嘴嘟嘟、食大番薯」。他識字得很早,也可能是有語文天賦,所以念幼稚園的時候,課本一拿來,就能自己從頭念到尾,念過幾次就背起來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他並不愛上課。且下課時間,大家都在玩玩具,或是遊戲區玩樂,就只有他跑去花園觀察花草昆蟲,也不跟人一起玩。有陣子我甚至擔心他是不是有自閉傾向。
上了國小之後也一樣,國英科目很強的他,上課只會做自己的事情、看自己的書,加上他做事很專注、根本聽不到外界的聲音,所以老師同學叫他,經常要喊大聲很多次,他才會抬頭。就這樣,他人緣並不好,甚至有人誤解數理資優班的他很驕傲。那時,還是因為我經常跑學校,跟老師溝通、跟坐在他附近的同學打交道,他才能不受到太大的排擠。
每天回家的晚餐時間,我必定會問兩個兒子,今天學校過得好不好?有沒有有趣或是難過的事情?除了關心之外,也是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大兒子其實是有點反應慢的,也有點無感的,別人對他的消極排擠,他很容易渾然不覺;有時候還是我透過鄰坐的同學「告狀」或說明,再去提點他,他才發現。可是中低年級還好,五、六年級之後,大一點的孩子就會開始對他惡作劇了。
因為他是數理資優班,每天都必須跑班(平常在普通班,數理課時間抽出來去資優班集合上課),所以普通班上公布或是修改變動的事情、作業,就開始有人故意不轉告他,甚或資優班調課、調場地的到班通知,也會人故意隱藏起來;分組學習還會排擠他,不讓他加入,還會在背後取笑或是罵難聽的話(他太專注沒發現或是聽到後,不知怎樣反駁)等等;有次,他還被反鎖在廁所……,所以他常會上課遲到、作業沒交或是找不到上課地點,偏偏他又口拙,說得不明不白。於是有些老師對他印象也不好,認為是他找理由藉口,雖然我知情後,有找老師解釋、到班跟同學們打點交情,但老師多少認為我是愛子心切的溺愛,而那些被我懷疑可能是惡作劇的同學,仍舊小動作不斷。
有天,大兒子回家又跟我說他被欺負的事情,對這種接二連三發生的小事,我不免煩也氣了起來,情緒的也念了他兩句;他沒頂我嘴的回到房間,沒多久我就聽到他在棉被內放聲大哭。我終於警悟到,我不可能一輩子幫他處理這些事情,更不可能隨時在他身旁,我必須要讓他學會如何自我保護、學會面對與處理事情,才不會被欺負,不然現在只是語言的刺激跟小動作,難保上了國中、高中之後,他會不會遇到比較嚴重的威脅。
我開始要求他,每天放學前,跟幾個比較和善的同學借聯絡簿,或跟普通班跟資優班的老師確認一些重要的作業、要帶的東西;動作慢的他就提前到班,就算有什麼變化,都有時間反應;聽到難聽的話,要立刻表現自己的不悅,雖不用回罵或是吵架,但一定要告訴對方,自己很不高興,下次再聽到,就要報告老師…..等等。如果有比較過分的事情,就不用客氣,記住週邊有哪些同學在場,收集人證物證,立刻找老師處理。經過慢慢的調整,以及我每天晚餐時間聽取「學校一日報告」再給予提點,大兒子雖然沒做到很好,但終於能比較順心的度過小六的生活。
上國中之後,大兒子就變得活潑了些,跟同學的互動也比國小進步很多。而我只要孩子到新環境,我仍會去學校跟老師溝通孩子狀況,也到班去認識他的同班同學跟數理資優班同學,甚或跟部份覺得教育理念接近的家長保持聯繫。這樣,孩子跟我的晚餐時間,我大概都能知道是什麼人、什麼狀況。
班上有個同學,本來跟大兒子不錯,但七年級下學期後,竟然開始反目的找大兒子麻煩,此時的大兒子已經可以應付那些小動作了,自然也沒讓那個同學能夠太暢快的欺負;我透過側面的了解跟推敲,大概了解這同學的媽媽給他很大的壓力,又因之前他跟大兒子還不錯,就經常拿大兒子的成績來比較,才使得他把怨恨轉到大兒子身上來。
大兒子根本不是那種愛跟人家比東比西的個性,但我告訴兒子,如果對方真的是壓力的反彈,就體諒他一些,跟他保持距離,但「不欺負別人,也不讓別人欺負」的處理原則不變。學期末的某一天,我接到老師來電請我去學校一趟,原來當天兩人發生了大爭執、那同學還誣衊了我大兒子,大兒子氣不過,立刻找了老師,還找同學作證;老師對他們兩人之間的不和早就有所聞,認為這樣下去恐會鬧出大事情,那同學又特別懼怕他母親,乾脆就把雙方家長找來,當面把事情全部說開來。經過這次事件,大兒子似乎開竅了不少,即刻的反應也變快了,也沒再聽他在口舌之譏諷上,給誰佔了便宜。
他快快樂樂的從國中畢業,且至今高三的他,人際關係處理都不再需要我操心,我不時還能聽到他帶回來的、跟同學之間各種有趣的「毒舌笑話」。
教育部對於校園霸凌的主要定義為:具有欺侮行為、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造成生理或心理的傷害、雙方勢力(地位)不對等。但對我來說,語言的傷害就是一種霸凌,你很難清楚知道,這些難堪的、故意的言語,是不是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且那些排擠的小動作是不是會讓孩子從此對人沒了信任、對自己沒了信心,成為人際上的大障礙。
再優秀的孩子,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沒有適當的人際關係,並不會快樂,甚者,更可能因此自殘、或傷人,或難以在團體中立足。所以,我要我的孩子能夠勇敢的面對問題,處理問題,並且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的正當性、合理性,而能自我負責。這樣的他,才能「生存」,才能真正快樂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