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別字錯在哪?


兒子的學校日前上了水果報,還有不少電視新聞媒體前往採訪,校園內因為此事有陣騷亂,師生的臉書也議論紛紛。起因是第一次段考,某文科的考題出現23個錯別字,一位高一的新生投書媒體,事情便鬧開來。

大多數媒體報導的內容,就是因為是「明星高中」,還出這種包,就因為是「為人師表」,還帶頭錯字連篇,所以「好扯」,所以要好好檢討檢討。校方當然也只能回應:雖然有兩位老師負責命題與審題,但因為用注音輸入法,沒有仔細選字造成,以後會特別注意。

那天晚上,兒子回家氣憤難平,問我:『這種事情,媒體有需要報導嗎?那個高一的學弟,才剛進校門一個多月,是有多大怨念嗎?需要這樣修理老師、搞爛學校?』

我笑了笑,想先聽聽他的想法。

他先是把媒體批評了一頓,認為報導這種事情,除了傷害學校跟命題老師,對社會沒有幫助;而且媒體只會用誇大的字眼、把錯的結果擴大敘述,並沒去了解背後的起因:據說原本已經出好的題目,考前變更了部份考試範圍,出題老師抽掉了部份題目又補上新的題目趕印,審題老師來不及校對所致。至於那位爆料的學弟,他更無法理解學弟投書的動機是什麼?也不免批評了幾句。他甚至想寫篇文章去投書,後來想想媒體可能不會理會而作罷!

身為高三學長的他,對學校的認同感、榮譽感及事件的反應我都能理解。

對於現今八卦充斥的媒體亂象,我已經不想再多說,只再次告訴兒子,以前他是以旁觀者看新聞事件,可以搜尋一下正反雙方支持者的論調,自己作「平衡」的把關、再去思考評斷;現在他是「當事者」的一員,應該更能清楚媒體運作的手法,往後對資訊的取得與評析,就能有比較清楚的概念。

就論事件本身,我問他,如果是他,會如何處理?兒子毫不思索的說:『錯別字根本不是問題啊,哪需要處理?我們頂多在課堂上去糗一下老師,搞笑一下老師啊!』

『嗯,這是個人觀感的差別,也表示你們班平常跟老師的互動應該不錯。』我說:『那假設,這個事情是你很在意的,你會怎樣處理呢?』

『我應該會先跟老師說吧,老師說不通,再跟導師或是透過其他校內管道協助。』

我欣慰的笑了,是的,這就是我想要給兒子的機會教育—「判斷一件事情的輕重與處理模式」。我相信,孩子們不會像成人般帶有所謂的目的性,遇到問題都大多都只單純的想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論是生氣或是不滿;這個事件,老師出錯是事實,若要論投書的那位學弟的對錯,就是他對事情的處理方式並不可取。

錯別字是單一事件,嚴格說來並不算是什麼大問題,實在也不必扣上「為人師表」這頂大帽子;況且,這也不是老師或學校有「不公不法」的醜聞,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提醒老師多注意,其實在班上或是校內就可以輕鬆解決,就如兒子說的,大家哄堂一笑,說不定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關係,這是『雙贏』;但這位學弟利用了媒體公器,得到的結果卻是『三輸』,學校形象受損,老師受傷,他自己心裡應該也不會好過,更嚴重的是,如果投書的學弟「姓名」曝光,恐怕會受到不認同他作法的同學及學長的排擠,會衍生出更多甚或更大的問題。唯一得到好處的,就只有媒體吧?多了一條可以交差的新聞。

我告訴兒子,沒必要生氣,也不用跟著大家去謾罵那位學弟,學弟應該已經承受到自己處理不當的壓力;而那位在學生口中是認真且優秀的老師,雖然可以從大家的支持得到某部份的安慰,但不會從大家對學弟的謾罵得到更多的舒坦。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此事儘早落幕,讓它淡化了吧!

媒體是公器,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成人都不見得可以運用得當,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孩子們?雖然青春,常常是在摸索與錯誤中成長,但我真的希望有人可以適時的「輔導及機會教育」這位學弟!

下一篇
法理入家門?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