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記得我的好
2010/10/18
教師節前夕的星期六,我策劃了一個充滿童趣回憶的敬師活動:
當天,我準備了一小盒以毛巾設計捲編的「藝術小蛋糕」、一杯熱騰騰的咖啡與一張謝師的小卡片,放在講桌上;當上課鈴聲響起、教授走進教室的一瞬間,身為大學推廣部法學班班代的我,喊了小學生時代必做的口令:「起立—敬禮—老師好—」,全班同學起立並齊聲祝福老師教師節快樂。每位進教室的教授,都受到不小的「驚嚇」,看完卡片後,臉上不禁浮現慈祥的笑容。
平日比較靦腆、又是新學期還不熟的男教授輕聲說了句謝謝,繼續上課;而相處過一學期、還曾帶隊去參訪地檢署的女教授,則開懷的直呼本班真的太神奇了!因我們這一群年齡介於30到60歲之間的「中老學生」、每周只上一天週末課的「社會人士」,竟然願意在搞怪的班代帶領下,配合演出小學生的口號動作。而中午,一票人還浩浩蕩蕩的唱著生日快樂歌、進入教師休息室,準備了個大蛋糕送給過幾天就是生日的資深班主任,為他獻上暖壽與教師節的祝福;在場的別班教授,不僅感染這份歡樂、也感覺出其投以羨慕的眼光………。
禮輕情意重。那天,老師很感動、學生很開心!
有同學半開玩笑的說:「你心機重喔!這樣巴結老師有何好處?」
我笑了笑,為什麼一定要有「好處」?為什麼尊師重道、與人為善、感恩惜福,就會是「耍心機」?難道不能只是喚起大家可能遺忘的童心,重溫一點兒時的回憶與樂趣呢?難道就不能只是單純的、回復童真年代的那股無邪的心,用最直接的言語舉動,去表達對師長「最基本」的尊重與敬愛呢?
社會的歷練,會讓人架起防護網,動不動就要把別人當「小人」,一個舉動就立刻聯想是否有「功利目的」;然後,有心人礙於外界眼光與迴避誤解,收起了表達的情感,逐漸的,與人相處趨於保守、冷漠或制式。功利,形成了一股潛在的氛圍……我真的不喜歡這樣的氛圍,也感嘆這樣「沉淪」的人際關係。
何況,「師生」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傳道、授業、解惑」不僅是學識領域而已,還有更多人生智慧的啟發與傳承;即便未達「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層次,也蘊含有傳統倫常的深意於其中。這絕對不是「巴結奉承」的思考邏輯,更非「我付錢、你上課」,如此膚淺的「交易」關係。
再進修、再學習,是已經成人的我們在暫時脫離爾虞我詐的競爭社會、還可以奢侈的享受「純真時刻」的機會;坦率的表達情感、解放參與的熱情,真誠的互動中就能感受彼此的回饋~老師傾囊而出,同學歡樂學習~嗯,這就是我的心機!
朋友聽到我的敬師活動後,說:「你的同學很幸運,有你這樣的班代。」
我說:「是我很幸運,有這些的同學,他們能接收到我的善念而配合支持,要不然也熱鬧不起來;大家都是社會人士重新當學生,能夠這樣放開心胸很不容易,還做些幼稚的舉動……呵呵,以後想來也是有趣的回憶呢!」
「是啊!」他心有戚戚焉的說道:「要能夠像你們這樣的班級,真是難得。」
他說起幾年前,也是去就讀某校在職碩士班時,部分同學就很冷漠,活動不支持、聚會不參加、甚至有人連走廊上相遇還不打招呼的。「巧不巧?去年我們公司有個工程大標案,其中一家廠商有文件要補正遇到難題,對方承辦人打來請我幫忙,開口就說他是我碩士班的同學;我敷衍過去了……」
「啊?為什麼?」
「我對他完全沒有印象啊!就表示,他就是屬於那群冷漠的人之一;當年他如果會點頭打招呼,我至少會記住他的臉,下課會跟我們聊天或一起吃便當,我就會記住他的名字,如果能夠ㄧ起參與活動,那我肯定就會跟他有交情了,不是嗎?如果連一點基本的人際關係都懶得建立、缺少人情味的人,我幹麻要幫他?而我也根本不奢望將來他能幫我什麼,因為我根本就不會想到他。有事情才要找關係、送禮物,這種人才是現實、勢利。」
我說:「也是,在沒有利害關係的時候的互動,比較容易看到人的真心誠意與態度。」
「世事難料的,」朋友說:「今日成就低於你的人,將來也許比你爬得更快更高;今日看似對你毫無影響的人,將來也許是你事業或是人生一位重要的貴人。不管現在對方與你之間是否有何利害關係,誠心的與人為善都是必要的。」
我或許過於理想派,但朋友卻是很「現實」的點出人際的利害糾結;可不是嗎?人脈,是需要「存摺」的。
涓滴成河,小小的點頭之交、招呼的三言兩語,也能形成人際良善的循環;若更進一步的把握當下、愛要及時,最終對每一份長短不一的緣分,大家都能說出:「請你記得我的好!」的同時,就已經在彼此的人生線上埋下了一個「善種」,哪天會冒出苗頭?成長成樹?或茁壯又連結成一片森林?誰也不知道。
就算,只是一個深埋的種子,也是人生裡一處福氣的結緣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