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即美


這實在是則令人覺得有些冏的新聞(套句現代年輕人的用詞Orz…)。

新聞的大意是說,教育部體育司調查發現,正值發育階段的國小國中高中生,體重過輕的人數,居然都佔了將近2成,比肥胖、或過重比例都還高;林志玲的苗條身材,被監委點名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我細看了列表,這份調查分成四個範圍:過輕、標準、過重與肥胖,而三階段的學生過輕者分別約為(四捨五入扣除小數點)25、23、20百分比,但是如果把過重與肥胖兩者合併計算,國小超過標準體重者也有24,國中約26,高中約25百分比。也就是說,標準體重的學生都有5成以上,不標準的近5成中,輕跟重的則各佔一半。

體重過輕要怪志玲姊姊,那過重的要怪誰?
是不是這些監委壓根就認為過重與肥胖就是「不美」?

什麼是美?
一個喜讀文史的朋友曾閒聊說,對於女人美的標準,看來似乎都跟時代背景與環境需求有關。

上古母系社會與現今部分非洲國家,仍以粗壯結實的女人為美,因為女人是主要的經濟生產者又兼負傳承下代的生育任務,所以圓胸豐臀壯碩為首選。豐臀也同時是古代中國的美女以及古西歐社會的美女標準之一,正因認為臀大的女子比較多子、生產過程也比較順利。所以是「功能導向之美」。

中國歷代美女標準就更有趣了。
春秋戰國士大夫主張女人應「柔順纖弱」;兩漢經學興盛,強調道德至上,所以注重「內在美」;魏晉南北朝是政經混亂的時代,經學式微後的初解放造就了「自然飄逸之美」的審美觀;延伸到唐朝大解放,女人趨向「華麗大氣之美」,與「盛唐氣象」相輝映;積弱的宋朝則把女人完全限縮,平胸、柳腰、纏足為美。

我不禁無厘頭的想:那麼現今的台灣,該創造或主張怎樣的審美觀呢?

美,是一種很主觀的認知。就好比我從不認為港星莫文蔚是美女,然而她扮醜傻的角色卻從來不影響我對他個人表現出的「個性之美」的認同;又如名主持人于美人,你也不得不承認,對於很多粉絲來說,她的確有獨特吸引人的「知性之美」。我個人還滿喜歡老牌武打明星的洪金寶,他胖壯卻靈活的手腳及戲劇表現令人讚賞;還有已經過世的綜藝節目「重量級」主持人鄒美儀與沈殿霞(港),前者爽朗樂觀、後者具有大姊頭風範,都受到不少藝人與粉絲的尊重喜愛。

曾看過一篇「搶手貨的思考法則」的網路文章說得好:
文章寫到,多數男生不喜歡胖女人、女人要瘦穿衣服才好看、美女沒有胖子,「喜歡胖女人的是特例」,但關鍵是不少男人都是「特例」。他的結論是,一味追求別人或是媒體以及所謂大眾的標準,其實就掉入了沒賣點的陷阱—「追求跟別人一樣的賣點就等於沒有賣點」。

換句話說,單就外表而言,長相無法改變(也許可以透過人工整形?或是化妝來掩蓋瑕疵?),身材可以控制(不是唯瘦至上,應視自己的體型與比例,也許胖一點或瘦一點才是最好看的),但除此之外,你更要展現或是包裝出自己的「特色」。

有特色才有賣點,有特色才是你的美!

發育中孩子的體重問題應該是以健康考量來評斷,而非誤導成對美的認知;不論是肥胖過重或是過瘦,都可能是營養不良,有礙健康之虞慮。

有沒有人想過,現今的教育體制與家庭教育才可能是造成孩子營養不良的原因?
睡眠不足、身心壓力沉重、緊張忙碌的生活,被剝奪(忽略)的體育課與健康課;家長忽略或不得不採取的外食、正確飲食觀念未從小建立,生活作息不正常,重課業而輕休閒運動……諸如等等。

如果真要拿名模來搶新聞,是否應該告訴這些以偶像為模仿對象的青少年們,國際名模與美女趨勢,都已不再以紙片人為訴求,健康自然之美才是王道;而且很多美女都是以多喝水、多運動來維持身材,而非不正常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來控制體重,就如志玲姊姊的媽對於新聞的駁正聲明。

當紅又正夯的志玲姊姊,看來這次新聞是被消費了呢!

下一篇
經驗值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