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與聽話


幾個「大嫂團」的朋友,過年後相約去喝下午茶。其中去年中已經40歲才結婚的L,說起了過年回婆家的「一段趣事」。

L,大年初二回屏東娘家後,初四又再度回基隆婆家,因為是新嫁娘,娘家的爸媽特別準備了幾樣地方特產要L帶回婆家回禮。然後就有了以下對話:

特產一是屏東有名的萬巒豬腳。
婆婆面無表情的說:「你大姑大年初二也帶了一份豬腳回來,放在冰箱還沒吃呢!」
L:「這是屏東很有名的老店的豬腳,味道很特別,嚐嚐看嚕!」
婆婆:「現在四處都買得到萬巒豬腳,沒有差別吧?」

特產二是屏東特產黑珍珠蓮霧。
婆婆:「蓮霧?農藥很多,家裡不買的。」
L:「這是我們親戚自己種的啦,不會有殘餘農藥,很脆很甜喔!」
婆婆連拆箱都沒有。

特產三是屏東知名的老餅舖漢餅。
這是她訂婚時所用的漢餅,有兩種口味是公公跟小叔當時很喜歡也讚不絕口的,所以娘家的爸媽特別又去訂購了兩盒。
婆婆:「我不愛吃甜的,妳公公最近血壓高,我也不讓他吃太多甜食。」


聽到這裡,大嫂團幾乎個個都跳起來,聽不下去了,七嘴八舌的說:「哇!給你難堪啊!」、「第一年下馬威唷!」、「這是什麼心態啊?」、「告訴你爸媽以後就別買東西了,這麼誠意有禮數,婆婆還這麼不領情。」……
但L卻仍是笑著一張臉。
「喂,妳怎麼還笑得出來啊?這婆婆肯定難搞,妳以後要好好應付才行。」大嫂團之一很憂心的說。
我反而很想知道,L如何收拾,便問:「後來呢?」

L說:「我沒有跟他辯駁啊!等到晚餐時,我就把萬巒豬腳弄上桌,然後跟婆婆、還有大家說,除了口味很道地之外,沾醬也很獨特,一定跟北部買的味道不同,叫大家嚐嚐看。我婆婆也吃了不少塊。」
「飯後,我洗切了蓮霧,告訴婆婆說,報紙有教人可以用洗米水或是麵粉泡洗蔬菜水果,可以去除農藥,我已經處理好了,她可以安心吃。她也吃啦!然後,我再去泡茶,把漢餅切成小塊小塊的,捧去給公婆吃,就說過年甜甜嘴,喝茶解膩,一小塊不礙事的。」

大家都說她是「忍氣吞聲求和」,我倒是佩服她的修養,L本是某公司的人事主管,向來為人處事成熟、心思縝密,嘴巴甜又懂分寸,所以在我們這群朋友裡可說是大小通吃—就是朋友們都喜歡她,連朋友們的老公或是長輩與小孩都喜歡她。難怪她可以這麼「化干戈」,40歲的新嫁娘果然跟20多歲新婚者的想法作法不同。

但是大家還是不解:「這口氣你怎麼忍得下來?」

L笑了笑說:「我婆婆數十年都是住在鄉下當家庭主婦,年紀大了,沒見過世面,我何必跟她一般見識?而且上一輩的老人家向來也喜歡說反話,明明很高興也可能會表現出不在乎或是嫌棄的樣子,看她後來也吃得很開心,就表示,她『不會說話』,但我卻要會『聽』話,她生性節儉,也許只是怕麻煩我娘家、又認為不需要多花錢而已。」

「你怎麼知道她真正的意思?再怎樣也要謝謝娘家的好意,說了這些話也太得罪人了。」大嫂團中果然還是有主戰派的好事者。

「當然也有可能,所以我最後,在睡前跟老公說了這件事情。」L表示:「如果我沒有做前面的處理就去跟老公抱怨,他肯定會說婆婆沒惡意,要我別想太多,不但我跟公婆的關係會變得緊張,也許連跟老公都要起口角;但是,我『先禮』公婆,『後兵』老公,軟中帶硬的跟他說,婆婆這樣說話很容易引起誤會,若是我娘家的父母知道了更不得了,以後他最好注意一下,有機會也要跟婆婆稍微指點溝通一下。」
「讓我老公合理甘心的站在我這邊,我就立於不敗之地了。」L說。

「真是高手,你心機重啊!」大嫂團說笑成一團。

會說話是學問,會聽話則是修養;說話與聽話,都是人生的藝術!

很多心靈大師都主張,上帝造人,給了一張嘴巴、兩隻耳朵,就是要人少說多聽;
人際關係學之父卡內基也說:「最具說服力的人,是擅於傾聽的人。記住與你談話的人,對於他自己、他的需求,比對你及你的問題興趣大得多。」擅於傾聽、善解人意,可以贏得友誼,博得好感與信任;所以,「會說話」的人,一定是懂得傾聽的人。

但傾聽與「會聽」卻是有所差別。傾聽,是你聽別人說他的問題,例如業務推廣、好友間的訴苦,需要的是耐心與同理心;會『聽』,則是你聽別人說你自己的問題,需要的卻是智慧與修養,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選擇「愛聽的、想聽的」或是聽到「表面的」,唯有智慧與修養才能去判斷、解釋與化解。

L真是幫大家上了一課呢!

下一篇
吃飯學問大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