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學問大
2010/02/12
家家戶戶忙著準備年貨的農曆春節前,也正是公司企業舉辦尾牙的熱潮期;我這個現職「瑪麗亞」,沒有尾牙可以吃已經十多年啦!所以接到朋友拜早年來電,總會好奇的多問兩句:「今年你們公司尾牙吃啥啊?有好玩的嗎?你抽到什麼大獎啊?」一副就是別人吃麵、我喊燒的羨慕心態。
幾個好朋友當然就跟我分享了一些吃尾牙的趣事,其中一個在某大企業擔任業務主任的朋友,說著說著就用玩笑又感嘆的口語提到了:「以前呢,宋朝趙匡胤是杯酒釋兵權,我呢,是在這次尾牙宴中,看吃飯解雇人,唉!」
朋友任職的公司,是國內頗有名氣的老集團企業子公司,作風較為保守,在老老闆重視員工資產的理念下,所以福利很好、員工忠誠度也高、公司營運也穩定中不斷成長;年初,老老闆身體不適,小老闆開始接手,認為需要幫公司注入新血活力,因此七月的時候,在多數因大環境經濟衝擊下而縮編的企業中,他們反而大大招考了一批新人,其中有六位新人來到朋友的單位。
「其實,我的單位原先需求只有四人編制,但可能今年就業市場供過於求,來了不少素質與學歷都很不錯的新人,處長要我以六個月試用期來評估,原則上只留四個,但如果六個人都過關,就都全留。」朋友說,六個新人當然都知道要好好表現,才能保住這得來不易的薪水與福利兼具的工作,又能經過嚴格篩選招考,自然有一定實力,加上公司原本就人情濃厚、大家對新人也多予指導與不苛求,五個月下來,六個人的狀況基本上工作表現都還不錯。但從一些日常習慣與舉止,朋友還是暗中觀察了其中兩個人。
單位每天都會煮咖啡,A女每次喝咖啡都會留半杯,好幾次老同事們提醒她,她會說忘記喝完或是冷了不好喝等等理由,就倒掉剩餘的咖啡;那就喝多少倒多少吧?!嘴巴上說好、態度也好,但從未改善。公司提供的文具,她用了覺得不好用,就丟掉重新申請,後來知道文具申請有配額,乾脆就自己準備;還有每天幾乎都有好幾通家人電話,報告著上班的情況。
我問:「是因為浪費?感覺很依賴家人?讓你覺得不OK嗎?」
朋友說,A女家境富裕不是罪過,雖然一些習慣不符合公司儉樸的精神,也稱不上大惡,但是在尾牙宴中,他看到A女連吃飯也是咬一口不喜歡就丟了,連續好幾道菜都是這樣,老同事們委婉的提醒她,這樣會吃不飽喔!她則回答:「沒關係,我回家再吃。」
「我當下就決定要解雇她了。」朋友說:「這讓我直覺她的抗壓性低,遇到不喜歡的就會逃避或是放棄,又不在意也不聽取接納前輩們的建議,反正有家人做後盾,未來可能無法在工作上有所堅持努力。」
至於B男,很有活力卻有點油嘴滑舌、很會跟前輩們作關係,雖然偶而感覺沒大沒小,但還算討人喜歡;能力好、工作表現是六人之首的他,隱約中對其他同梯新人有點算計與心機。他會主動幫忙的case幾乎都是原本基礎就是大又穩的案子,回到辦公室中描述得比當事人還要大聲,困難的case就少見他會主動支援,反而會讚賞並推荐某某前輩或其他新人去協助。而有兩三次他自己困難的case,都找了前輩們協助,失敗後回來檢討,他就會提出小老闆的改革論調當建議,不過話都說得很漂亮、沒有得罪誰,甚至有些老同事都點頭認同。
我又問:「應該是新人存留的競爭關係吧?難免吧?做業務懂得有點手段也還好吧?是不夠謙虛嗎?」
朋友說,尾牙宴一桌十二人,六個新人還有六個年資超過八年的老資格、包含十一年的我的朋友在內。每道菜一上桌,B男很熱心的招呼大家吃,但卻自己先動手,喜歡的菜色會一次就夾一大把或就轉盤把該料理轉到他面前,有時也不等別人夾菜、就直接跨過別人的手去夾菜;當聽到老同事們在說A女時,更是直接挑明的說:「你回家吃更好的喔?你富家女很奢侈浪費唷!」其實若不多心也不經意,B男嘻皮笑臉的玩笑口吻,也沒什麼。
可是朋友知道,B君平常對其他同梯新人的言行就多有觀察注意,還能從老同事那邊聽到不少消息,對其他五個新人的狀況總會有意無意的向前輩們表達一些意見,A女的部份他就說過:「她是富家女,可能用慣好東西啦!這份薪水應該是零用補貼啦!」之類感覺無傷又緩頰的言語。
「餐桌上的禮儀可能是習慣,卻代表著家教、修養與潛意識。B君能力雖好,我卻不認為適用,將來他可能是個不重視團隊的英雄主義者,可能是個明裡來暗裡去、爭功諉過、算計利害關係、無視工作倫理、踩著別人往上爬的投機者。」說完,52年次的朋友嘆了口氣的說:「或許我真的是老一輩的人了,還在意著吃飯禮儀。」
「不,你在尾牙宴中印證他們平常的狀況,這種放鬆場合的表現,是最直接可見的。老人家不也常說,吃飯、喝酒、打牌,都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嗎?」我說,聽完尾牙宴的故事,我真的完全認同朋友的判斷。
我也跟朋友分享了不久前某位大師級的C教授所說的飯桌上的故事。
那是多年前一次很盛重的學術會議,但規劃成兩天一夜的親屬聯誼旅遊,教授們開完半天的會議後,就有一天的休閒時間,參加的教授都是該領域頗有身分地位的人。晚餐,C教授帶著夫人跟其他幾位知名教授同桌,其中有一名教授才被延攬入中央擔任要職,也帶著夫人跟十幾歲的兒子參加。
當天菜色很精緻、份量都剛好,這些有身分地位的教授們當然也都彼此招呼、互相禮讓的夾菜用餐;一道該餐廳經典又特別的脆皮烤鴨切片上桌了,就在教授們還在招呼禮讓的同時,這位被延攬的教授卻率先一口氣夾走了半盤,分給自己、老婆與兒子,三個人吃掉六人份,所以同桌有三個人沒有品嘗到這道菜,包含C教授。
C教授說,事後這名教授被人背後說了難聽話,「政府官員會給人貪瀆、整碗捧去吃的印象,就是有這樣的人!」直到多年後的現在,那位教授已經離開中央,但這件事情還沒有被遺忘。
一個吃飯時小小的舉動,卻能讓人貶低其品性與價值啊!
五年級生的我們,可說幸與不幸的就處在新舊思維衝擊的年代,但我仍堅信,某些傳統並非完全是落伍與需要革新的,餐桌禮儀就是見微知著的表現之一。
過去父母與學校是如何教育我們的?尊者先就座、先動筷,不搶食、不翻挑盤中物、就近夾菜、更忌諱跨過他人之手去夾菜;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捧著飯碗就口,放下筷子才拿湯匙……等等,這是衛生、規矩、禮節、更是教養!
現在有多少新世代的孩子,知道並嚴格遵守這些餐桌禮儀習慣?總是外食的小家庭,個人速食化的飲食方式,有多少機會訓練與教育孩子這些餐桌禮儀?忙碌的四、五年級生父母們,是否忽略了或忘記了或寵溺放任孩子的,去清楚餐桌禮儀的重要性?
吃飯,學問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