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退休後的生命價值
2008/03/11
創建退休後的生命價值
劉弘忠
62歲/退休/志工12年
辛苦經營一家中小企業長達25年後,終於在我55歲那一年,快樂的如願交棒給妻舅繼續經營;因為我在生命線裡找到我退休後的人生價值。
50歲生日的那天,親友們齊聚為我大肆慶祝,然而當晚的我,卻輾轉反側久久無法成眠-想到轉眼已年過半百,除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外,社會曾給我很多機會,也曾受過不少朋友、貴人的幫助提攜,無以為報,一直以來都想將這種反哺報恩的想法,擴而為回饋社會的大愛。當晚就下定決心,積極尋找一個適合的機構,為未來退休後擔任全職義工預作準備。說來也巧,幾天之後就看到台北市生命線招募協談義工的訊息,雖然對生命線認識不多,但想到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當下我就毫不猶豫的準備資料報名參加。
受訓一年加上實習一年,是一種甜蜜的負擔。當時我還沒有退休,身為公司負責人有營運業績的壓力,平日工作朝八晚八,日以繼夜,還要抽空參加生命線培訓,確實有時不免手忙腳亂、分身乏術。但是我從未有放棄培訓的想法,因為諮商輔導是我從未接觸的領域,對好學的我來說是那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一直以來我自認是一個泠靜沈著,可以理性面對事情的人,加上早年就讀軍校,在軍中服務十年,再轉戰商場,走過大風大浪,看過人生百態,自信有豊富的人生經驗,這些強項會為我擔任輔導義工加分;但是受訓開課後,我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一路走來在部隊當領導幹部,當公司老闆,養成的果斷明快的處事方式,用在諮商輔導中,卻是致命傷。受訓過程中,尤其經過個案研討的階段後,才發現我連最基本的「傾聽」都做不好,自認明快的判斷,有太多自己主觀的認定,也因此聽不到案主內在聲音和想法。經過幾次嚴重的挫折,和團體輔導員的指正及同工的相互研討之後,才逐漸調整心態,漸入佳境。
好不容易進入受訓的第四階段末期,我終於可以坐在值班室內實習接線了,雖然身旁有一位資深義工陪伴指導,當時的我,仍緊張得手足無措。我永遠記得,接到的第一通電話是先生有外遇的太太打來的,她和先生奮鬥打拼多年,稍有成就後,先生卻感情出軌,因此憤憤不平,我笨拙遲疑的同理她的不平和憤怒,無法稍稍平息她的悲痛,她不停的責問我「你們男人都這樣嗎?」,退無可退之後,我自然反射式的回應她,「不見得每個男人都會這樣。」,她停頓幾秒鐘後,憤然掛掉我的電話。
這是十二年來,我接到第一通也是最挫折的電話,初生之犢的鬥志差一點就敗在案主的這通電話上。事後我沮喪了好一陣子,旁聽的資深義工,給了我很多的支持和鼓勵,並且讓我了解未來我們經常有機會碰到這種非理性的案主,也分析了這短短五分鐘我的缺失在那裏。
十二年來我沒有忘記這通電話。
我一直把這個案主當做我上線的第一個老師,她讓我時時牢記傾聽、同理、接納和支持的重要性。
朋友曾問我退休後何不在家享享清福,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風雨無阻的去值班、上課?其實我在這個大家庭裏才有機會接觸到,那麼多來電求助的個案,和他們同喜同悲;更可貴的是有機會認識那麼多大部份比我年輕許多,熱心助人的義工朋友。家人初期也並不是十分支持我的做法,但是他們逐漸發現我在助人過程中找到快樂和寄託,才轉而支持和提醒〈提醒健忘的我不要忘了排定的值班時間〉,連四歲的孫女都知道,禮拜三爺爺沒空,要去生命線。
台北市生命線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十二年來,讓我認識了超過200名來來去去的家庭成員,彼此之間雖有年齡的差異,或思想觀念的不同,但都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我不喜歡過著唱歌喝酒、打牌、打瞌睡被電視看的退休生活,生命線是我退休之後歡喜作甘願受的義工機構。我想今後除非生命線不要我,或者健康不許可,否則我會在生命線一直堅持下去。
寫到這裏,腦海又再度浮現,幾年前相識的一位因為要到大陸老家定居、80歲才離開生命線義工行列的爺爺級義工,他那老而彌堅的快樂身影。什麼是生命的價值?我想那就是。
吳淑貞
53歲/退休/志工10年
進入生命線對我來說是個美麗的意外!
在10年前結束了25年的職業生涯,之前在職場的衝鋒陷陣,一旦離開後,像是日以繼夜習慣擺動的鐘,突然間靜止下來,像是往前衝刺的前哨兵,突然失去了戰場,心情有著歡喜和惆悵徬徨的矛盾。那時候,每天早上醒來問自己的第一句話是:「我今天要做什麼?」。退休前想像著過悠閒的生活,列下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不過才一個月,就像是短暫的蜜月,沒多久就厭倦了,原來我不喜歡沒有目標的生活,我還不懂得悠閒過日子!
弘忠曾經是我的老闆,亦師亦友認識也二十幾年了,當他他極力的邀我來生命線受訓,我卻是左右閃避,我記得我回答他的第一句話是:「我是個需要輔導的人,我怎樣去輔導別人?」其實,我也是看見他受訓時期的辛苦,看著他忙碌工作後卻得回家寫生命線的作業,即使看著他一階一階通過的喜悅,雖然很羨慕,但是也不禁感到害怕,那有當志工還有這麼嚴酷的考核?算了,我還是去輕鬆的志工單位,我選擇了可以看書的圖書館!沒想到到了最後一天,弘忠還是沒放棄,因此我就這樣報名來受訓,而一頭栽進尋找「我是誰?」的路途。
當時的我已經43歲,在二階自我探索的團體中,才去挖掘掩埋在歲月塵土中的「我」。10年來,我將自己擊碎再重新拼湊-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堅強獨立形貌崩塌,廢墟中看見自己的脆弱和渴望,抽離的情緒重新置回時,止不住的淚水淹沒了過往築起的高牆。
經歷過這樣的苦痛,我看見自己的固執與執著,我也看見我的價值,
我看見我要求完美的嚴苛,我也看見我的能力;
我學著切開人我的界線,學著改變自己而不是去改變別人,
我學著接納真實的我,我才能去接納別人,
我學著怎樣愛自己和照顧自己的需求,我才懂得愛別人與照顧他人的需求,
我明白我願意付出是選擇,卻不是因為應該付出。
我在個案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如鏡映面的撞擊到自己的一部分時,我也看見自己的形貌。
生命線總幹事開玉姐曾經告訴我:「我喜歡你,就是你!」這句話讓我很震撼,原來我可以當我自己,我可以被尊重自己是什麼樣子,而不需要刻意裝成什麼人,我就是我!我看見自我價值,我找到自我的概念。
這一路上,我是輔導員、我也是個案。當我逐漸的摸到自己的心,接受自己的樣子,我知道我是誰時就覺得安心!我感恩我在這條路上遇見的人與事,在這團體中感受到溫暖關懷,有許多的感動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