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出頭天
2007/10/01
他是農家子弟,選擇了符合興趣個性的畜牧系,從事的也是農牧產品相關行業;白手起家,半生耕耘,從一人一項產品的克難規模做起,至今公司已經擴展到七十多名員工,營業項目也涵蓋動物用藥品、健康保健食品、種畜及精液進口、與美容護膚系列等的百樣以上產品,一路攀升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行榜。
沒有背景條件,也不是所謂高科技新興行業,有的只是一顆認真堅持的心,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農夫精神,默默的播種,一如他的扶輪社名「Farmer」;本業之外,他更關心產業環境的發展,積極參與台北市飼料及動物用藥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會務,連任理事、監事等重要職務,同時他也參與扶輪社、生命線協會,盡己之力回饋社會。
這就是吳昆民,一個有著苦幹實做傻勁的傳統台灣囝仔……….…(詳全文)
鄧榕茜(網路義工、資深文字工作者、成長訓練課程講師)
吳昆民出身雲林縣四湖鄉下,一處靠海、不過百來人的小農村,雖然是鹽分高的貧地,但吳家是地主,生活還算不錯,而吳昆民是家中的「老來子」,母親四十五歲才生下他;然而後來經過「三七五減租」政策、父親中風臥病三年後去世,經濟跟著一落千丈,家中共有九個孩子,負擔沉重。
吳昆民說,在五O年代那樣重男輕女、多子的年代,窮困人家把女兒分送,是很普遍的事情,可是,「當年父親堅持再苦再難,家人都要在一起,所以說什麼也不願意把孩子分送給別人。」
同甘共苦 女人撐起半邊天
受到父親重視家庭「同甘共苦、血脈親情不可分割」的影響,傳統認為「女兒是賠錢貨」的觀念,在吳家可是徹底的被顛覆。七女二子中,已婚的大姐因為嫁得近,協助照料家庭且帶兩個弟妹;已婚的二姐,即使自己生了四個孩子,仍把吳昆民跟大一歲的小姐姐,接到斗六的夫家中照料;沒有出嫁的姊姊則學裁縫幫忙家計,母親則養豬務農,供應較年幼的孩子學費,日子就這麼撐過來。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真的要感謝母親跟我家姊姊們,特別是二姐跟二姐夫!」吳昆民說,當年大家為生活忙亂成一團,根本無暇管他,他就像個小放牛班的孩子,好玩不唸書,二姐與二姐夫看不過去,就在他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帶回夫家,嚴格管教;小姐姐很認真的唸書,接受二姐夫的安排建議,考上台北護專當護士,而二姐夫顧慮小弟的前途,刻意安排他上台北參加五專聯考,吳昆民卻是兩次落榜,只得留在當地唸高中,考大學又再次失利,補習一年重考,他捨棄牙醫而選擇了中興大學畜牧系。「如果不是二姐夫不計較的包容收留,嚴厲管教、不放棄,我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了!」
雖然母親認為「養豬養牛的科系」,她來教就好了,無法理解吳昆民的選擇,且二姐夫也希望他轉比較熱門的食品化學相關科系,但是他還是堅持唸畜牧系,因為所學內容、農場實驗與跟自然生物的互動等等,都讓他感到親切熟悉的歸屬。可能因為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更不想讓家人失望,吳昆民開始認真的唸書,還拿過獎學金,而當護士的小姐姐,則以提供大三、大四的生活費來鼓勵支持他。
「我們家的女人,真的很偉大!」吳昆民感恩的說。
台灣囝仔的敦厚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然吳昆民卻是小時不了、大卻開竅而潛力爆發,大學畢業後考上預官,以憲兵第一名成績畢業;早一梯次退伍的同學應徵到台灣氰胺公司,便推薦他也來應考;那年畜牧市場正起飛,人才需求殷切,另一位同學也推薦他到某家本土企業,吳昆民向學長諮詢請教後,選擇了氰胺公司,因此在退伍前三個月就已經確定工作,擔任該藥廠農業部的桃園業務代表。
工作年餘,吳昆民的業績就高掛全省第二名,卻無端的接到調區高雄的派令,事後才知道,向來跟同事們維繫著不錯人際關係的自己,被某些高層誤解而捲入了公司內部的人事鬥爭,這種冤枉也百口莫辯,只能放下已經打好基礎的北區業務,到高雄地區從頭再來。
在被南區主管「貼了標籤」的情況下,吳昆民的業務做得很辛苦,就拿他接洽一家新設立的飼料廠來說,他應飼料廠老闆之需答應送一套沙發當開幕禮,而原本有交際預算的公司,卻只同意出「半套」的價格,吳昆民認為做生意重承諾,不應對方是新舊客戶或是大小客戶而有差別,就硬著頭皮自掏腰包送禮。不過,正因為他具備有這樣重承諾、講信用的正直觀念,不計較、不短視的胸襟,得到不少同事與客戶的認同,也為他往後的事業奠定穩固又豐富的人脈資源。一年後,他又被北調回公司擔任內勤,這也讓他對經營公司的概念奠定了基礎。
其實,期間公司內部有不少人事變動,幾個主管帶走一票人成立新公司,吳昆民並不想再次捲入這樣的渾沌裡,也認為某些做法不太有商業道德,所以沒有跟著離開;而寧願選擇投入一家新的飼料添加劑公司,從零做起,累積開疆闢地的經驗。
我終於明白,吳昆民往後創業為何能在群強環伺的競爭下,以一個小公司拿到國內外知名廠商的產品代理,應該就是認同與信任他那傳統台灣囝仔待人處世的敦厚。
傻勁創業闖出一片天
三年後,一個因緣際會,吳昆民離職自行創業,從一人一項產品開始,「當年母親憂心忡忡,還直說要問問媽祖婆好不好,我告訴她,不必問神,只要虔誠的請媽祖婆保佑祝福我就好。」一如大學唸畜牧系的堅持,吳昆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而這份自信來自於他過去所累積的「人和」,這從舊東家主動問他要不要投資?需不需要產品?即可見一般。
創業維艱,開始吳昆民每週一進入公司處理行政業務,週二到週五則開車跑客戶,週末再回家;岳父曾問他老婆,吳昆民這種作息,難道不擔心他在外面有小公館嗎?我老婆回答說: 「如果真的有,也無法管。」吳昆民笑著說,老婆給他很大的空間與支持,初始打拼的四、五年間,他們都住在娘家,好讓他沒有後顧之憂。甚至後來,公司增設了醫學美容部門,透過股東們的建議,吳昆民讓當了二十年家庭主婦的老婆「出馬掌舵」,竟然也做得有聲有色,吳昆民直呼自己真的很幸運,因為「老婆不僅是我的賢內助,更是我事業的好夥伴,不同的階段,她都能扮演很好的角色。」
公司經營半年即開始賺錢,產品也逐漸擴張;股東有進有出,只是事實證明,「押寶」在吳昆民身上的股東們,真有好眼光,公司不僅越做越大,代理產品越來越多,年營業額超過六億元;前年吳昆民也取得知名品牌荷蘭DSM公司的無償技術轉移與定量的訂單而興建工廠,將公司從貿易商提升到製造業,「雖然眼前我只是作代工,可是這個投資轉變很關鍵,唯有如此才能走出台灣以外的市場,將來也才有發展自我品牌的機會。」
本土回饋情 耕耘更有心
十年前,當國內發生口蹄疫、人心惶惶,外資撤、不少同業減縮業務,吳昆民反而是增加投資並擴大規模,成立技術部門,並組團四處演講,「豬肉是台灣肉食的大宗,當時我認為應該穩定浮動的人心,增加大家的信心,同時強調畜牧業對台灣的重要性。」這種無私的出發點,竟然成為吳昆民的商業契機,他承接許多被外商棄守的客戶與服務責任,也把公司帶向另一個高峰。
「我的扶輪社名叫做Farmer,除了因為是農家子弟,我更期許自己是一個「耕耘者」,成長自己、經營公司也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他說。
吳昆民以多年來建立的「人和」、掌握了「天時」、並以耕耘本土的草根情懷為自己創造「地利」,而有今日的成就;當我翻看著他公司成立二十週年紀念專刊,看到了一篇致賀序言:中國畜牧學會施宗雄教授寫道,「吳昆民喜歡馬,也收集馬,佛陀稱讚馬有八德—姿優、性溫、儉食、好潔、善解人意、為人服務、坦嶇可行、忠心不變,而我多年觀察與了解,愛馬的吳昆民正與這八德相去不遠。」
我想,這正是吳昆民「自我耕耘」的最好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