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2007/11/30
■簡介及成因
李小姐,24歲,剛大學畢業,進入一家新公司,男友在猶豫要不要出國唸書,她最近有嚴重的失眠,整天一直擔心她工作做不完,想到未來就覺得心神不寧,肌肉也越來越緊繃,有時甚至坐立不安,覺得心跳變快,這樣的感覺每天都一樣,她想起男友可能會離開時,更是覺得惶惶度日。
李小姐展現出莫名的緊張,是現代人常見的精神官能症之一,我們稱為焦慮症(或是廣泛性焦慮症)。出現類似症狀的原因通常與生活長短期壓力的累積、生活階段的轉變(如失業、中年危機、老年空巢期)、過分自我要求或情緒化的個性有關。不同的年齡層也會有不同的焦慮來源,比如說讀書時有考試焦慮、戀愛時有分離焦慮、老年時對身體老化和兒孫拋棄則比較焦慮。
■常見徵狀
焦慮症常見症狀包括有:
1.預期性焦慮(漂浮性焦慮):對所有的事情出現廣泛且莫名的過度擔心
2.肌肉緊繃:常覺得全身(特別是肩膀、背部)肌肉酸痛或無法放鬆
3.交感神經系統失調:覺得心跳加快、呼吸不順暢、胃腸功能差
4.易怒:容易在壓力下莫名地發脾氣
5.易疲累:睡眠品質差、多夢、或易醒;白天常覺得倦怠
6.腦袋一片空白:注意力無法集中
■預防及診斷方法
前面說過與壓力和個性有關,因此在預防方面,一方面注意自己累積的壓力是否過大,更重要的是調整自己過份完美或情緒化的特質,學習彈性及放鬆地處理身邊事務。在診斷部份,除自我檢測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求助於專業,比如精神科人員(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等)
■治療及自救
目前精神醫療的門診治療第一線會提供一些鎮定、情緒、安眠的藥物,幫助焦慮病患放鬆神經系統及情緒,以及改善睡眠;但是之後的心理治療更為治本之道,臨床心理師會與病患討論焦慮心理成因、壓力來源、個性調整等主題,協助病患在心理層面調整以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