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
2007/11/30
■簡介及成因
高先生,30歲,銀行業務主管,工作壓力大,本身也是個要求完美的人,有一天他在開會時,突然覺得全身不對勁,呼吸加快,心快要跳出來,甚至冒冷汗,以為他要中風,送急診室醫生說他沒事 ,只是太緊繃,之後他總是擔心會再發作,三天兩頭會有一次心跳呼吸身體快要昏倒的感覺,但持續10分後又比較好些.因為如此,他不敢一個人搭捷運。
高先生與焦慮症病患一樣,都展現出莫名的緊張,是現代人常見的精神官能症之一,但是焦慮症的表現比較是對許多事務廣泛性且持續性的緊張,恐慌症則是無端原因突如其來的身體極大焦慮感。出現類似症狀的原因兩者都常與生活長短期壓力的累積、過分自我要求或情緒化的個性有關。有許多恐慌症病患也會有習慣性誇大或擔心身體小毛病的傾向,我們稱為慮病特質。
事實上,大多數的恐慌症第一次發作並不容易立即找到原因,有大多數的病患被問及首次發作時有何壓力來源,不見得可以馬上回答得出來,但是深入心理治療探索後,多數會對自己發作的原因有清楚的頓悟。其實除第一次外,後續的恐慌發作都是因為自己不斷擔心會再發作(稱為對恐慌發作的預期性焦慮)所造成的。
■常見徵狀
在認知上錯誤地覺知或解釋外界的恐慌症常見症狀包括有:
1. 對某情境的突然恐慌發作:例如在電梯、人多地方突然覺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快要死掉、快要暈倒等恐慌感覺,但持續只有數分到數十分,生理檢查也都正常。
2. 發作後的預期性焦慮:自第一次發作之後,便開始不停地擔心會有下一次發作。
3. 隨之而出現的恐慌發作:因為過度擔心會發作而真正又發作
4. 對情境的逃避反應:於是對於曾經或擔心會發作的情境便不敢接近(比如不敢搭捷運、不敢坐電梯)
5. 不斷循環:之後便會不斷循環以上過程
■預防及診斷方法
在預防方面,與焦慮症的原則類似,一方面注意自己累積的壓力是否過大,更重要的是調整自己過份完美或情緒化的特質,學習彈性及放鬆地處理身邊事務。在診斷部份,除自我檢測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求助於專業,比如精神科人員(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等)。
■治療及自救
與焦慮症類似,目前精神醫療的門診治療第一線會提供一些鎮定、情緒、安眠的藥物,幫助焦慮病患放鬆神經系統及情緒,以及改善睡眠;但是之後的心理治療更為治本之道,臨床心理師會與病患討論疾病心理成因、壓力來源、個性調整等主題,尤其是在預期性焦慮的降低、如何為自己訂計劃去漸次接近所恐慌的情境、到最後能恢復原來的生活場域,是相當重要的治療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