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下的春天!


亞洲地區掀起一片劇情討論熱潮的「白色巨塔」,闡述封閉的醫療體系內的權勢角力、爾虞我詐的人性鬥爭,想必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不過,相對於醫院內的恩怨鬥爭,一般人大概只有戲劇的興趣,還是會比較關注現實面的醫病關係吧!本月的人物專訪,是一位在醫界稱得上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他以自身的觀察與經驗,除了給年輕醫師後輩一些醫療倫理的建言之外,你我也能從中得到成功者的啟發,感佩於他如何經營出一片「白袍福田」…



十年前我因製作育兒專題而與廖英藏醫師結識,他開朗的個性與幽默的言談即讓我印象深刻,當時我「狹隘」的以為,難怪他可以成為媒體的寵兒,書報雜誌上總經常可見他的採訪與專欄,應該就是因為他精湛的醫術之外,還有不同於一般醫師的嚴肅與過於專業的論述;且十三年前他也已經出版一本《現代育兒小百科》的暢銷書,不僅觀念方法專業化、文筆輕鬆活潑,易讀易懂,同時也是早期國內專業育兒叢書多來自國外翻譯書籍的書市中,少見的本土化取材、本土醫師的著作。直到現在,該書已經15刷,也還是許多新手父母推薦購買的指定書。

十年後的今日,再次與廖英藏相逢,專訪的內容不再是寶寶的照養,而是人生的歷練,我才恍然大悟,我真是「小看」了廖英藏醫師。



謙卑種福田

廖英藏的名片上,就是簡單的印著「中崙聯合診所院長」一個頭銜,他的幾本著作中的作者介紹,也都是輕描淡寫的「知名小兒科醫師,具有三十年的臨床經驗。曾任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現任幼林(中崙診所的前身)診所院長。醫療服務之餘,熱中進修,及參加兒童保健、保母訓練等公益活動。」

採訪之前我當然也稍微做了點功課,知道他還曾參與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理事、也是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總會的常務董事;然而再進一步了解,才知道他十多年來也擔任台北市紅十字會副會長、法鼓山法行會副會長、扶輪社重要幹部等等,且這些單位可非只是掛名,他都負責不少重要且吃力的工作。

他也是二十年前首位到蘭嶼進行兒童醫療服務的醫師、是家庭醫學會第一屆基層醫療奉獻獎的得主;他的診所內,總會開辦一些醫療公益講座與活動;他也免費提供出診所二樓的幾十坪場地給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進行心理創傷復健門診所需;還有對醫界後輩的提攜,擔任住院醫師教學課程以及臨床實務訓練等等。

天啊!一個忙碌的開業醫師、還已經是滿頭白髮的年紀,竟然可以、更重要的是「願意」,投入這麼多時間與心力去從事這些公益活動………

在廖英藏的診間裡,我並未看到許多醫師都可能會「張揚炫燿」而掛上的種種證書或是獎狀;診所所印製的文宣也沒有對廖英藏本人的輝煌經歷有所著墨;甚至我向廖英藏索取這些經歷供我參考,他還開朗一笑的說:『喔!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做過什麼呀!……你倒是提醒了我,也許我該把這些經歷好好想想、寫下建檔。』

我真是太訝異了,這位從過去就紅到現在的名醫,行善多年,怎會如此低調?廖英藏笑著說,他們那一代的老醫師在幾十年前真的是很有所謂的社會地位的,有些難免會給人自視甚高、或是唯利是圖的感覺,且醫師是個封閉的特殊行業,也容易活在象牙塔中,『有幸參與這些公益團體,是我最寶貴的社會大學,我看到了各行各業的菁英,體會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加上他們無私的服務精神,更讓我深深感受到人要懂得謙卑;我在這裡學習的,遠比付出得多。』

長期付出不求回報,說實在的,是違反人性的,唯有偉人聖人作得到,然而廖英藏的「施」即是「受」的感恩、以及「謙卑種福田」的淡泊情懷,真的幫我上了一課、為我開了另一扇心窗。



要名利,不要從醫

過去當醫師也許真能名利雙收,然而現今的大環境與健保制度實施之後,醫師的工作時數與辛苦,相對於收入就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豐厚了。廖英藏不免也提及,很多企業主管都會感嘆現在年輕人的工作態度不如從前,其實在醫界也有同樣的情況;他說,之前一位好友的兒子才剛出道轉任大型醫院的專科醫師沒多久,就抱怨工作太累、薪水太少,想要換醫院或是自行開業,他搖搖頭跟好友說:『他的臨床經驗還太少、醫病關係間的人脈與信任都還未充分建立,自己本身的基礎都還不穩固,怎麼不多多學習與充實,卻只想到錢呢?』

也有大型醫院的行政主管向廖英藏感嘆,許多年輕的住院醫師還會跟醫院開條件:一個月值班不能超過10天、抄寫病歷不能超過20本,其他要求又多,比起過往老一輩醫師的的2天值班一次、天天抄寫病歷的紮實訓練、認真苦學的精神,真是天壤之別。

另外,因為健保制度會影響醫師收入的關係,也有病患會向廖英藏說有些年輕醫師看病求快求多,門診缺乏隱私或是病情諮詢都來不及問,廖英藏不好多說什麼,但也認為這是健保制度的問題,並非病人的錯啊!不論如何,醫師還是得本著初衷做好該做的事情啊!

廖英藏也說,過去熱門的內科、外科、婦產科與小兒科已經逐漸落沒,取而代之的是皮膚科、整形美容、眼科等等較有「錢」途的科系,甚至有些他科醫師也轉型到這些專科,如今的醫界生態都變了!

『想要名利,要去做生意,不要當醫生。』這是廖英藏對後輩的建言,他說他並不想唱高調,醫師當然也要賺錢,但是某些行業是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醫生就是其一,這是個良心、愛心與耐心的事業,也能說是拉攏病患的「手段」,卻是良性與正面的手段。



當良醫比當名醫更重要

愛心與耐心,也正是廖英藏「開業秘笈」;廖英藏是個不藏私、也很願意提攜後輩的人,經常會有醫師要求到他的診所進行觀摩、希望學點「開業招數」,最後都只帶回這「兩顆心」。『我告訴他們不必失望,等他們真正開業必且落實執行,就能體會這兩顆心的意義。』他笑著說。

廖英藏以自身故事為例:他在民國六十四年時離開大醫院自行開業,從小兒科到現在的綜合科系聯合診所,至今都有三十多年了,倚賴的就是他以愛心執業、耐心的對待各式各樣的病患並且詳細解說病情;用心學習各種語言,以客家話、廣東話等等拉近與病患的距離;診所所在是個舊社區,早期無健保時有些貧困的病患無力自費,他也不計較,甚至至今,他的診所內對於老人、原住民、警消與殘障者都免收掛號費用。因此,廖英藏獲得很多病人的信任與喜愛,很多都是一家三代在此看病。

抱著善念行醫,廖英藏也得到不少回饋。像十多年前有個小兒病患,半夜吐血,單親的母親急慌不知所措,廖英藏親自把小孩轉診到大醫院,偏偏醫院A型血漿不足,同血型的廖英藏立刻捲起袖子捐血;這家人後來搬遷到台中,但這孩子在國中的時候,還是每年都會帶著禮物來看他,謝謝廖爺爺救命之恩。

廖英藏同時也說了另一個熟識醫師的故事,這位醫師是某大醫院小兒科的主任,民國六十五年也自己開業,但是只要小兒病患發燒超過39度,他就會勸家長打點滴,且依包裝不同收取300到600元等不同費用;又如對於經常感冒的小兒,他也會建議家長打免疫球蛋白針,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一針一千元、連續施打七天……..諸如等等,這些金額在三十年前可不算是小錢,因而這位醫師短期內也賺了很多、獲利遠遠超過廖英藏。

但是就算是為了孩子也捨得花錢的父母,還是會詢問或是比較,發燒有多種處置方式,並非得花錢打點滴、提升孩子的免疫力也有多種治本方式,也非得打針;漸漸的就不去該醫師的診所,轉到其他診所就診。嚴格來說,這位醫師並沒有錯,然而為了營利而有了這些可能非必要的做法,讓他失去了病患的信任,沒多久診所就歇業了。

廖英藏說,他並不是想比較什麼,而是想說明,「愛心與耐心」比起「營利」的善念,更是開業醫師的最佳「手段」,也才能歷久不衰。

『成為良醫比當名醫更重要。』廖英藏說。



Begin of life

雖然採訪的內容有些嚴肅,可是經驗老道廖英藏卻能談得很輕鬆,而且當我不時「脫軌演出」的詢問一些關於孩子疾病或是對於醫師用藥、診療的疑慮問題,他就像個認真的老師、親切的老爺爺,非常詳盡的向我解說,讓我此行多了不少額外收穫;我真覺得他簡直就是天生的小兒科醫師。

廖英藏笑笑說,當年他到馬偕徵選小兒科醫師時,主考官曾問他為何選擇小兒科?他回答『內科就像是生命的尾端,小兒科卻是生命的開始,展現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就是這句話感動了主考官,因而獲選。

我心有戚戚焉,不過我更相信,已經滿頭白髮、還臉色紅潤、精神飽滿的廖英藏,就是自己充滿生命力,才能欣喜新生命的誕生、維護且帶動所有的生命力,以善心善念,種出這一片福田!

下一篇
潛能激發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