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斷引線的未爆彈~隱而不發的憤怒


日前,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親友夫妻因故爭執,你來我往的過程裡,漸漸轉變成女方的獨角戲,男方看著妻子,理性而禮貌地向在場的我們表示歉意,亦要我們幫忙規勸妻子,隨之優雅地離開現場,留下憤怒、委屈卻只能以言語繼續數落丈夫的妻子。在外人口中,男方是人人稱頌的沒脾氣、有修養,而對於女方的評價則是情緒化。但當日爭執的始末,在場的人幾乎都清楚的目睹,實是男方對於妻子幾次的問話皆無回應,當女方再次提問時,男方以聽似冷靜但令其感受怒氣的聲音回答:妳要問多少次?女方因此覺得委屈且難堪;兩人在一來一往平行而無交集的對話裡、疏離且堅硬的聲調中,編織著他們慣用的、交疊著滿漲情緒的溝通模式。

近來,在我面對的案例中,有因壓抑對重要他人的憤怒,而擔心自己內在狂暴的個案,也有歷經驟變後,渾然未覺自己的憤怒與失望,進而轉化成身心症的個案。而以上這些案例有一個共同點-擁有強烈堅固”不能生氣”的信念,漸漸形成我不會生氣的自我暗示。然而,如我的親友,把壓抑憤怒變成了慣性,但憤怒的情緒卻沒消失;就如將炸彈的引線掐斷,但炸彈中的火藥依然極具火力。這也是何以其妻常形容自己活在情緒的三溫暖中,如一座休火山,在身邊的人是多麼的膽跳心驚,稍不留神就可能擊潰他人亦傷害自己。

其實自然流動的“情緒”是生命的能量,但因為我們習慣將情緒分為正、負面來看待,正向的情緒,如開心快樂、喜悅、歡愉,我們視之為被接納的,反之如,生氣憤怒、悲傷憂鬱等負面情緒,我們則是排斥與抗拒。而情緒管理一詞出現,更似在暗示著情緒該被控制,所有的情緒亦被賦予了表達時的一種標準值。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中,也隱隱傳達著在某種標準內的正向情緒才是被接受的,因此,常看見開心到忘我的小孩被大人們制止他們的手舞足蹈,卻未見大人們以探索或欲瞭解的對話引導孩子們將內在的感受表達,同樣的,表現負向情緒被喝止、怒斥的情形則更是常見。當情緒被加諸了該與不該的規則,自然較為順從、害怕權威衝突或自我要求高的孩子,便會發展出壓抑來因應情緒的起伏,以符合大家的期待。慣性壓抑後所呈現出的可能表現是帶著距離感的理智有禮,也可能是令人感到窒息的冷漠疏離。

然而負向情緒於我看來,是一種因感受沒被自身或他人了解,再自然不過的反應罷了。因此,對於高興到高聲尖叫,憤怒到大吼的孩子而言,這只是在反映其生理感受的一個過程。而憤怒與生氣其實是一種表層情緒,在其背後的深層感受多數是失落、失望、委屈、不平與心碎。所以,在談情緒管理前,該提升的是個人對自身感受的覺察,需要的是一個引導個人能與自身感受對話的歷程,只要我們學會覺知且瞭解自身的內在感受,並以”我立場”、”我敘述” (在這個事件,我因為感覺到太失望了所以生氣)表達,便不致於需要以情緒化演出來讓他人與自己明白內在發生的歷程。情緒沒有對錯,通常是表達與呈現的方法令人受傷才使人無法接受,因此,提升個人對情緒覺察、調節及表達的能力才能讓自己及所愛的人免於身處未爆彈及休火山的危機中。

下一篇
當老天挑戰你承受生離死別的能力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