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金融海嘯、經濟破產與自殺意念


去年國人十大死因近日出爐,十大死因中,自殺排名從第十名回升到第九名!且廿五至四十四歲壯年人口,自殺死亡率較前年增加八%,增加幅度居各年齡層之冠。廿五歲至六十四歲中壯年自殺三千餘人,占所有自殺人口的七成,這個年齡層人員的流逝,造成社會與家庭重大損失。這些需要肩付家庭經濟重擔的男性自殺死亡人數高達女性的二十二倍。人們不經懷疑這是否與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金融海嘯有關?不景氣導致個人經濟困境、甚至破產、家庭失和等困擾,確實反映在生命線求助電話上,近來談失業煩惱的民眾的確有增多的趨勢。

不可否認的,自殺率與失業率確有正相關,但整體來說,自殺是多因性的,將之歸因於單一因素可能有失偏頗,另外可能的原因還包括情感型疾患如憂鬱、躁鬱症、其他精神疾病、或是此人久病厭世、經歷重大失落、藥物酒精濫用等等,這些都值得重視及探討。更深層的議題則可能包括:家庭價值的崩解、親人的死亡、社會的混亂與人際的疏離、感情受挫、個人成就肯定的危機、法律的糾葛等等。

雖然男性自殺死亡率高於女性,但根據生命線「1995」去年接獲的電話顯示,男女求助比例是四比六,而男性多半受傳統觀念及文化背景影響,較不習慣對人吐露心情,即便打了生命線,往往較容易感到不好意思。男性往往被教育為強者,刻板印象是不應該在他人面前示弱,開口求助成了難以啟齒的事。而女性則較習慣向別人傾吐心事,這位朋友找過了,再找另一位朋友吐苦水。許多女性表示只要講出來心情就好多了。

面臨經濟危機的人常出現的心理歷程包括:抗拒、抱怨自己或外在環境、鬱悶、退縮逃避、接受、再出發、再度生涯轉換、進而轉換成功。提醒經濟受困者必須先成為自己的貴人,願意幫助自己,為自己尋求專業幫助。家人親朋好友應多給予情緒支持、協助個案正向思考、協助個案尋找資源、從錯誤中學習、藉著生涯轉換的過渡時期培養第二甚至第三專長、檢視並修正自己的求職態度等等,這些都是待業中的人可以在生涯轉換時做的。

筆者訪問一位因為金融海嘯而房地產生意被套牢導致破產的中年男士,「自殺意念的確常常出現在腦海中,來來去去的。因為實在是太痛苦了,今天付了這筆錢,明天要交的貸款和利息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常會想自己是個失敗的父親,沒有辦法提供給孩子一個安定的經濟環境。我要拿什麼養他?」「但我不會真的去死啦。在困難時會比較想了結自己,但這一關過了,自然而然又不會想了。我想我應該還算有毅力吧,好像屢次被打倒,屢次又爬起來。我就有一位朋友受不了債務的催逼,在借酒澆愁的情況下,酒醉駕車出車禍身亡了。唉,也算是間接的自殺吧!」問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幫助他走過來,他說:「還好我有信仰,而且想到無辜的孩子,若我走了,他怎麼辦?」

根據統計,自殺身亡的人當中50%-70%生前曾向他人表示過自殺念頭,三分之二的人曾在死前一個月左右求助於專家或助人機構。這樣的數據讓人聽了覺得遺憾。但要怎麼判斷自己身旁的親友是不是打算走上自殺的不歸路,成為自殺者之一呢?其實只要多用點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的守門人,不難察覺出他們的自殺意念而給予關懷和進一步的協助。

一些企圖自殺者可能出現的徵兆:

滿腦子求死的想法(話題常繞著死亡打轉)
無能的聲明(自責、述說自己的無能,覺得這個世上有沒有他的存在都無所謂)
抑鬱(可能連續兩週每天都很低落且有尋死念頭)
男性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高漲情緒,如莫名的憤怒
安排後事(遺書、遺言)
把珍貴的東西送人(例如將寵物、藝術作品、財產分贈給人)
與重要他人或重要物品失去連結
冒險的行為或意外事件頻繁(例如危險駕駛、酒醉駕車)
內心突然異常的平靜(原本可能躁動不安)
明確的自殺計畫(例如已準備好繩子,買了碳,決定日期去海邊跳海等)
若發現身旁的親友有以上情形的話,應盡量陪伴並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甚至陪著他們去找醫療、專業資源。在這個被勞工局定為史上最難求職年的2009年,民眾除了必須做好長期經濟抗戰的準備之外,心理、情緒的抗戰也同時展開。如果民眾能在週邊親友身上多付出些心思、時間給予關懷的話,相信可以避免許多自殺事件的發生,減少家庭與社會的重大損失。

(部分參考資料和數據:6月18日中國時報)

下一篇
在生命的挫折處,轉彎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