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世界中.是誰生病了? 電影「一念無明」的省思(下):精神疾病與人我關係


     曾志偉在父親這個角色,表面上是個拋家棄子的無用男人。在一一與兒子對話之後,你會發現他在這個家的位置,其實也曾經與阿東一模一樣:他努力的開貨車賺錢,但卻不斷被太太貶低所有存在的價值。彌補是他在戲中所被賦與的唯一責任,也是許多精神病患家屬的原型:同時因為當年的離開而覺得對孩子歉疚、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用間接的方式靠近孩子(詢問護理師可以讓孩子吃甚麼、不能吃甚麼;幫孩子準備新的盥洗用具;敬畏地拿藥給孩子吃),似乎深怕一個不小心,讓孩子又拒絕自己、又再次發病。這種又想為孩子做點甚麼,又怕被孩子打槍,其實呈現了生病家庭家屬的兩難。與其說,父親不負責任,所以讓他的太太和孩子生病了,還不如說,他只不過是一個也需要被肯定的男人。


     戲裡面的父親與阿東,隨著間接的慢慢靠近、衝突透明化、一直到後來兒子主動靠近父親(扶爸爸走路、背爸爸上樓),這是一條從疏離、誤解、到體諒的重聚之路;電影裏另外一條互相療癒的關係,是來自阿東與「余先生」一大一小的配對:余先生的父親不見蹤跡,阿東的母親早已失去;余先生被母親教育成「不讀書怎麼往上流動」的信仰,阿東卻看到自己的高成就弟弟,寧願置身美國卻不願意回來照顧雙親;余先生如小王子般看見阿東對愛的渴望與孤獨,而阿東亦給了余先生弱小身軀下,唯一願意聽他說話的大人。一大一小,都是眾生相中被遺忘的孤獨個體,也都在彼此的孤獨中相互取暖。兩人隔著牆的無聲對話,以及余先生的小王子故事敘說,在在讓我們看到,這個對精神疾病充滿偏見的社會上,仍有純真的同理與分享。


     的確,電影中的對白與情節,總是讓我想到許多對精神疾病的偏見。有一位家人對住院的病患兒子說:「這世界的人都是瘋子,不讓你出去是為了保護你」,讓我看見家屬在安慰病患的同時,潛在地投射出自己對孩子出現的害怕;阿東因為悲傷情緒至超商狂吃巧克力時,被所有民眾圍觀、拍照上傳、甚至肉搜,使我感慨沒人會去關心前因後果,沒人會去問他需要甚麼,只是一味地滿足好奇私慾;阿東對父親說:「你們才不正常,哪有一個爸爸,會把槌子放床下來防兒子」,一語點出,連至親都無法對生病的人無條件的關心。


     相對的,電影中有些對白,也讓我看見人性的力量。父親對鄰居說:「我沒有要你們幫忙,只是希望你們不要落井下石」,這句話指出了人言可畏的可怕及家屬一絲絲的需要;余先生問阿東:「為何花都死了」,阿東回答:「可能我們沒照顧他,可能沒有給他好的環境」,是啊,只要我們願意細心陪伴精神病患(以及任何人),提供他足夠復健和治療的資源,回歸社會是有可能的。


    「只有用心看,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也許,當阿東最後主動給父親一個擁抱,父親回抱;當余先生用小王子故事療遇阿東,而阿東在頂樓抱起余先生的時候,我們才真正明白:看得見的東西是「精神疾病的診斷、冷漠的醫師問診風格、街坊鄰居的耳語與自我」,真正看不見的是「阿東內心長期扛家的負擔、父親需要被肯定的渴望、母親被拋棄的失望」。


      你看見了,你想看見的東西了嗎?




相關文章


瘋狂世界中.是誰生病了?電影「一念無明」的省思(上):精神疾病與人我關係


父女情結


精神疾病的情緒面向

下一篇
瘋狂世界中.是誰生病了?電影「一念無明」的省思(上):精神疾病與人我關係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