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阮玲玉」看到自殺防治上的省思(下): 人可以不為情所困嗎?人言真的可畏嗎?


「人言可畏」這四個字,幾乎成為電影或阮玲玉這個人,留給後世的經典名句,尤其在當今媒體如此興盛,訊息傳播如此快速的年代,更是令人感慨的擔憂。「人」言,這個「人」到底是誰:「別人」?還是「內心的自己」?阮玲玉選擇服藥當下,腦袋閃過的也許是「那些罵她的媒體及民眾」,但也許是「我再也沒有人會愛我了」。他人的耳語,在當時與現代,都必須承認,真的讓人不寒而慄,三姑六婆的不斷渲染及傳播,走在路上,像是千萬隻眼睛盯著自己,一字一句在罵著你,尤其是像阮玲玉或當代明星這樣的公眾人物(記得嗎?在韓國和台灣,這些年都不斷傳出影星因為流言蜚語而輕生!)。


     聽到了別人的酸言批評,是可怕;但是你可以決定要不要「吞下」這些聲音,還是「吐回去」,甚至「左耳進、右耳出」。你無法改變別人是否繼續把你當笑話,但你真的可以選擇,自己要不要把自己當笑話。可怕的是「別人取笑自己」,但更嚇人的是「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試想一個畫面,當你白髮蒼蒼,風燭殘年,你還會那麼在意當時別人的眼光嗎?若是你一輩子都在意別人的耳語,你死前會不會後悔沒有為自己而活?也許你無法完全放下他人的戲謔態度,但至少你可以選擇,去在乎那些你需要在乎的他人眼光:比如說重要的親人和朋友。為自己活,用自己想活的方式過日子,於是,你對別人的酸言酸語,就會變得不再那麼害怕,人言便不再如此可畏。


     在心理治療的世界裡,經常看到現代的阮玲玉:一輩子追尋當年心中被愛的缺憾,即使遇見錯的人也飛蛾撲火,然後在他人的價值下扭曲自己,內心不斷批評自己,最終發現,自己扛太多別人的聲音在過日子,到頭來,後悔不已。也許我如此說法,過度武斷;但是我相信,會選擇輕生的人,在他的內心深處,要不是太在意他人看法,要不就是忘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果阮玲玉在天之靈,在教會我們一件事,那就是:「為自己而活」。謝謝她用生命帶給我們的成長禮物。




相關文章


分手心理學:那曾是一段有意義的關係,允許自己去痛吧!


自殺—大腦當機狀態下的衝動決策和行動


我看電影「解憂雜貨店」(上):付出傳愛.生命自決.活在當下.與助人工作的省思

下一篇
從電影「阮玲玉」看到自殺防治上的省思(上): 人可以不為情所困嗎?人言真的可畏嗎?

我要協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