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理論
2018-04-09
單身的朋友對於「養魚理論」應該不陌生,認為在未結婚之前交友是自由的,也該與多些的異性交往,才能從中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魚」。這說法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事實的作法與態度認知卻有待商榷。
諮商輔導老師表示,所謂的婚前「多交往、多機會與多選擇」,是希望單身男女能開放自己的心胸及生活領域,進行人際關係的互動,一方面學習兩性的交往,一方面或可從中尋得理想的伴侶,而當經過多次的接觸與相處,有了明確的「目標」後,此時應進入一對一的狀態,讓彼此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你養魚的心態是什麼?態度如何?目的何在?」
除非你是遊戲人間,否則兩性交往的基礎應建立在一般人際關係的尊重上,即使後來確定一個可能的結婚對象時,對其他「落選者」也不會有太大的傷害,且還能繼續維持一般的朋友關係,如此才是對自我與他人負責的作法。
「若是我選了A,疏離B及其他人,但投放感情之後才真正發現A不適合,B可能較好,那豈不是很可惜?很懊惱?」
人原本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只要夠真誠、真心,就不會後悔,這個過程不管好壞,都是一種成長與學習,也讓你更清楚自己要什麼?適合什麼?再說,如果你是很尊重的對待其他異性朋友,當失敗重新來過時,你還是會有機會;反而是這種嘴裡咬著一個,手上還握著一個,或是抱著沒有A還有 B的心態,最後才更可能什麼都沒有。
「我覺得每個都不錯啊!不個別深入交往,那知道誰較好?」
通常人多有一定的契合度,才會成為朋友,當然各有千秋,但你還是必須作一選擇,不能以此為藉口。不妨先想想:對你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價值觀?婚姻的期望?生活的期待?家族關係?……等,依序排出,也把對方吸引之處列出,幫自己與對方打分數,一則更釐清自己的需求,另能評估對方與自己的適切度。
「養魚才能減少我的失敗機率?」
另外,不安全感是現代人的通病,尤其一些曾有不愉快感情經驗、父母失和的不良影響或年紀稍長的單身者,更易有缺乏自信及安全感、與挫折忍受度較低的狀況,而想用「養魚」來減少失敗的機率。但這種將自己的安全感依附在他人身上的想法,只會讓自己更擔心害怕,養再多的魚也永遠不夠,且即使找到對象結了婚,如此不安全感同樣會存在,而影響夫妻間的互動。
「任何事都可能有失敗,愛情之路也是少有一次就OK沒問題的。」
現代的年輕人因從小就缺乏兩性教育,往往等到適婚年齡或出現交往危機時,才懂得思考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挫折失敗,未嘗不是「轉機」,讓你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不當養魚族,是不是有了親密的A,就要斷了普通朋友的異性B?」
婚前多選擇與交往是必要的過程,但也有人會在進入異性戀後,就斷了與其他異性朋友的交往,這是很可惜又不太成熟的人際關係,有些人還怕男(女)朋友誤會,進而採取隱瞞的態度,更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或為日後種下衝突隱憂。
何不讓雙方更彈性一些?並要坦白的告知對方、甚至讓對方進入你的生活圈,認識這些異性朋友,趁此了解彼此的交友觀,畢竟婚前的觀察與溝通會比婚後來得好些;千萬不可以為隱瞞了事,否則一開始就有不坦白、不溝通的情況,事發之後也更嚴重。
當然,你的態度也要很明確,不能對所有的異性,包括男(女)朋友都一樣好,讓外人或你的男(女)朋友難以辨別。建立正確的兩性交往觀念,是每一個婚前男女及每一對夫妻需要學習的人際關係。
總之,只要能夠先了解自己、釐清自己的需求,並有正確認知,就不會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迷失自己,傷害他人。
【貼心便利貼】
l 壞男人VS好男人—養魚絕不是壞男人的專利。有些溫文儒雅的好男人,不時對「妳們」噓寒問暖、窩心關照、送送小禮物、約吃溫馨小餐,每個都是「唯一」,但從沒肯定誰是「最愛」;他讓女人們感覺「個個有機會、沒人有把握」,卻還不忍苛責他。不用懷疑,妳已經成了魚缸中的一條魚了!
l 養魚族VS養魚族—當兩人進入親密關係後,對方卻告訴你,他養魚、也不反對甚至鼓勵妳也養魚;如果妳想以結婚為前提來交往的話,不用懷疑,對方很難成為妳婚姻關係中的伴侶。
相關文章
三角關係
為什麼新娘不是我?
經濟學與兩性關係
擺脫危險情人
你我算不是是一對戀人,玉碎或瓦全?